趣味中醫/中藥服用時間的選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趣味中醫》 >> 中藥的煎服 >> 中藥服用時間的選擇
趣味中醫

趣味中醫目錄

古代醫學家十分注意掌握中藥的服用時間,認為在不同時間裡服藥,藥物療效差異很大。因此,了解古人選擇服藥時間方面的知識,有助於我們根據病情,合理選擇服藥時間,以發揮藥物的最佳效能。

1.空腹:空腹服藥易使藥力得到發揮,東晉時期著名醫藥學家葛洪說:「未食內虛,令毒勢易行」。多用於實證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水濕等病證。從部位上看,它適宜於治療人體下部的疾病(心胸以及四肢、血脈)。具體服藥時間包括:雞鳴時服(如雞鳴散);平旦時服(如十棗湯);飯前服等。

2.飯後服法:適用於人體上部的疾病。中醫傳統認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採取先食後服藥方法,能使藥性留連於上。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即說:「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後服藥」。偏於滋補一類的藥物,也宜飯後服。如葛洪說:「服治病之藥以食前服之,服養身之藥以食後服之。」

3.頓服:病情較急者,煎好後立即服下,稱為頓服,取急病急治之意。東漢醫學家張仲景金匱要略》載的治急症吐衄的瀉心湯、治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等屬於此類。目前,一般的高熱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小兒急症等亦採用頓服法。

4.睡時服:這是服用安神藥和治遺尿症藥物常採用的服法,睡前服藥能使藥效及時發揮作用。

5.晝夜服:一些急、慢性病,亦可晝夜服藥,使藥效持續發揮治療作用。對慢性病來說,人們多嫌麻煩,不易做到,但急、重證則常須這樣。清代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常用銀翹散風熱病證,他在所著的《溫病條辨.上焦篇》中規定:「病重者約二時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作服」。現在,用銀翹散治療外感風熱十分普遍,但極少按此法服藥,違背服藥方法,焉望有佳效。正如丹波元堅在《藥治通義》中所說:「世人服藥,多隻日間服之,往往夜間不服,致藥力不相接續,藥不勝病,而冬日夜永,尤非所宜。」

再一種方法是根據人體自身固有的時間節律,擇時用藥,以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祖國醫學認為:人體自身有各種時間節律,如年節律、月節律,日節律、時節律。以日節律為例:一日中,人體氣血在經絡中運行有一定規律,清晨之時,氣血流注手太陰肺經,次為大腸、胃、脾、心、小腸等。實驗室研究及臨床研究資料均表明:某個臟腑的病變,在其經氣旺盛之時施治,會大大提高療效。目前中藥服法普遍沿用一日劑,上下午分服的方法,從時間治療學看不盡合理。辨證陰虛的病證,使用補陰藥可安排於傍晚一次服藥。陽虛病人使用補陽藥可考慮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簡化給藥次數,增強和提高療效。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時服藥,腎臟疾病則可考慮下午五時左右用藥。

新興的時間治療學正嶄露頭角,它將為上述古老的服藥理論提供新的證明。

32 服用中成藥應注意的三要素 | 中醫飲食保健 32
關於「趣味中醫/中藥服用時間的選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