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要素膳的併發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營養學》 >> 要素膳 >> 要素膳的併發症
臨床營養學

臨床營養學目錄

管飼的成敗決定於膳食的選擇,投給途徑與方式的適當、病人的耐受性併發症的防治。胃內無論一次投給、間歇重力滴注或連續輸注,均應避免吸入呼吸道的危險。所以,每次投給前或連續輸注時每隔4~6h應檢查管端位置是否正確。投給時宜取坐位或半坐位,臥床病人床頭升高30~40°。此外,易於嘔吐的病人,於連續輸注時,每隔4~8h吸出胃內殘留,如體積為前1h輸注量的2倍以上,表示有胃瀦留,應停止胃內輸注。

管飼的併發症分為三方面:①機械的;②胃腸道的;③代謝的(表39-33)

39.11 監測

接受管飼的病人,每日應記錄體重、熱量與蛋白質(或氮)及水份的攝入量與尿排出量。以便計算氮平衡及液體平衡。每周測定一次評定營養狀態的主要參數(肌酐/身高指數、三頭肌皮折厚度、臂肌圍及血漿蛋白等),並以日期為橫坐標,參數為縱坐標,繪出曲線,以了解治療的效果。圖下附每日的熱量攝入及氮平衡圖。

危重病人每8h測定一次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在開始的幾日內,每隔4h檢查尿糖與酮體,以期及時發現威脅生命的高滲性高血糖酮病昏迷。在開始的第1周內,每隔2日測定血糖血液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電解質。一俟攝入量穩定後,每周一次。

39.12 經腸營養與腸外營養的比較

腸外營養由於營養素迂迴胃腸道與肝的預處理而有代謝上的局限性,如易發生肝脂肪浸潤、氮利用效率不高與肝蛋白合成不足等。70年代以來很多作者觀察動物接受經腸營養與腸外營養的差別:如Daly等(1974)以大鼠接受腸外營養與經口營養,結果二組體重的增加與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均無差別。Feldman等(1976)將近端小腸切除的犬分為二組,經口攝食組的氮平衡較佳,迴腸腸腔擴大,粘膜增生葡萄糖吸收增加。而腸外營養組則無增生與功能上的適應。以後,Eastwood等(1977)以家兔為實驗動物,得到相似的結果,即腸外營養組絨毛高度降低,粘膜腸腺的細胞增生降低。近年,King等(1983)將等熱量與等氮的TPN溶液分別經胃內置管、靜脈插管與門脈插管輸入,另以口飼正常膳的大鼠作為對照。結果發現口飼與胃內輸注的二組對維持體重與肝脂肪含量無差別,而靜脈輸注組的體重顯著降低、肝大及肝脂肪含量增加37%。在人體試驗方面,McArdle等(1981)將營養不良的病人分為二組,一組接受胃內餵養而另一接受腸外營養。結果二組10日內的累積氮平衡無差異。Bennegard等(1984)將相同的靜脈營養液以相同的速率輸注於正常人的胃內與靜脈內,結果兩組的能量利用、基質的氧化代謝及氮的分解代謝均無差別。所以,胃內餵養與腸外營養的營養素利用是相同的。

39.13 管飼營養的準則

良好的管飼必須遵守以下各點:

(1)開始管飼前,評定營養狀態及計算營養素需要量,決定投給途徑,方式與進度。

(2)以選用細孔徑餵養管為宜,確定管端位置,鼻孔外的餵養以倒「Y」形膠布條反覆盤繞餵養管而固定於鼻樑一側或鼻樑上。

(3)盡量採用連續輸注,尤以鼻腸或空腸內餵養為然。

(4)如以較粗硬的橡皮管或塑料管作胃內輸注時,一次投給後與第二次投給前須觀察胃排空情況;連續輸注時每日觀察胃瀦留4~8次。如以細孔徑軟管作胃內灌注時,事先應觀測胃排空情況。胃內殘留大於150ml時,示有胃瀦留。腸內餵養不必觀察胃排空情況。

(5)輸注的膳食應從低濃度與低速率開始,經4~5日逐漸半至20~25%及100~125ml.h-1。中途遇有不耐受情況,回復至上次的濃度與速率,不必中止。

(6)必要時可以藥物控制腹瀉,避免應用能引進腹瀉的抗生素

(7)胃內餵養應採取坐位、半坐位或床頭抬高30°的仰臥位以防止反流。輸畢維持這種位置30min。

(8)保持口腔清潔,鼓勵飲水,爭取活動。

39.14 計算實例

(1)能量計算 根據Harris-Benedict方程式計算BEE:

男:BEE=66+13.7W+5H-6.8A

女:BEE=665+9.6W+1.7H-4.7A

嬰兒:BEE=22.1+31W+1.16A

式中W為體重(kg)、H為身高(cm)及A為年齡(歲)。

將BEE乘以能量因素(energyfactor,EF)(表39-34),即實總能量消耗(rolalenergy expenditure,TEE)。

表39-34 不同情況下的EF

情況 EF
基本維持、無應激 1.2~1.3
常規手術、小手術、腫瘤(無治療) 1.5~1.75
大手術、重膿毒病、腫瘤(單一治療) 1.5~2.0
三度燒傷、重腫瘤(多種治療) 1.75~2.0

(2)蛋白質計算(表39-35)

表39-35 不同情況下的每日蛋白質需要量

情況 需要量(g.kg-1
正常狀態、無應激 0.5~1.0
中度蛋白質缺乏傷口需要修復 1.5~2.0
嚴重蛋白質缺乏(重創傷、膿毒病) 2.0~2.5
燒傷 2.0~4.0

(3)NPC/n 為保證外源蛋白質不作為能量基質而可用於體蛋白的合成,則必須提供適量的NPC。營養正常的健康人或營養不良的病人,其NPC/N為1260~1470/1;高代謝的病人為620/1;腎功衰竭的病人,為達到最大的PSA,NPC/N可高至3360/1(即1g氮需需要3360kJ,1g氮相當於6.25g蛋白質)。

NPC/N的計算如下:

NPC/N=糖類與脂肪的熱量/[蛋白質需要量(g)÷6.25]

在高度應激情況下,體內優先代謝體蛋白作為能量。此時外源蛋白質需要量增加,而能量需要並不增加,所以NPC/N降為378~500/1。

(4)EFA的需要量 NPC的4%如為EFA(亞油酸)供應時,則可滿足EFA的需要,避免發生EFA缺乏症。術後或高代謝的病人可能需要較多的EFA。

例如:某成年男性病人,81歲、身高183cm及體重75kg。接受小手術,求出能量與蛋白質的需要量及空腸內連續輸注的進度。

BEE=66+13.7×75+5×183-6.3×81=1474kcal(6191kJ)

EF=1.5~1.75(表39-33)

TEE=1474×1.5=2211kcal(9286kJ)

或1474×1.75=2580kcal(10836kJ)

TEE(平衡值)=2400kcal(10080kJ)

蛋白質需要量為1~1.5g.kg-1.d-1(75~112g.kg-1.d-1)

採用活力康6代[每袋100g及(1680kJ)]提供熱量及蛋白質需要量[分別為10000kJ及96g]。

開始時活力康配為15%,以50ml.h-1的速度持續輸注。以後,每隔12~24h的進度如下:

濃度15%、速率為75ml.h-1

濃度15%、速率為75~100ml.h-1

濃度20%、速率為75~100ml.h-1

濃度20%、速率為100~125ml.h-1

濃度25%、速率為100~125ml.h-1

39.15 家庭(行動)經腸營養

需要長期管飼的病人,應於出院前會同家屬一人,由營養支持小組成員加以訓練,內容包括膳食的選擇、配製、保存、投給方法及併發症預防與處理方法等。時間約3~6h並加示範。以後的家庭隨訪,對協助病人的營養恢復或維持亦為重要。

家庭經腸營養的優點:病人有機會參加家庭活動、與家庭成員共同生活及節省住院費用與時間。

多數病人出院後的經腸營養只須給以維持量,但有時經過營養評定,營養素的需要量應加以調整。需要增加糖類、蛋白質及(或)脂肪的膳食,可採用組件膳食。國內有關生化製藥廠有麥芽糊精(maltodextrin)、低聚糖大豆蛋白水解物與分離大豆蛋白及45%乳化脂肪(4.2kJ.ml-1)分別作為三大營養素的組件,用以增加膳食的熱量及(或)蛋白質,乳化脂肪尚可提供EFA。

近年,Adams等(1984)對家庭經腸營養的計劃準則有詳細說明,參閱文獻16,其他參見近期的報導(文獻22)。採用攜帶式輸注泵可進行行動經腸營養,Kein等(1981)有詳細介紹,參見文獻17,其他參見文獻18。

39.16 結語

經腸營養的重新發展已近20年。目前,由於膳食製備、輸注系統(包括餵養管)、生理作用、臨床應用、造口術的改進以及家庭經腸營養的應用等方面均有很多進展。在營養支持上的地位,經腸營養與TPN同樣重要,其效果亦與TPN相似。且更具符合生理狀態、費用節省、護理較簡及使用安全的優點。此外,對胃腸道功能與結構的恢復,更為TPN所不及。所以,營養支持的原則是「只要胃腸道允許,應盡量採用經腸營養」。在胃腸功能較為欠佳時,採用要素膳;否則採用以整蛋白為氮源的非要素膳。利用組件或在固定組成的膳食中加入組件,可以配製適合不同需要的膳食。

32 要素膳的使用方法 | 要素膳章節參考文獻 32
關於「營養學/要素膳的併發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