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艾虎

艾虎是鼬科鼬屬的小型毛皮動物,中文標準名稱艾鼬,體形象黃鼬,身長30-45cm,尾長11-20cm。吻部鈍,頸稍粗,足短。前肢間毛短,背中部毛最長,略為拱曲形。尾毛稍蓬鬆。體側淡棕色。棲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開闊山地、草原、森林、灌叢及村莊附近。喜近棲生活,洞居,黃昏和夜間活動。主要以鼠型齧齒動物為食;艾虎是用艾做成的虎。舊風俗端午節佩戴艾虎,認為可以辟邪除穢,流行於中原和中國江南地區;艾虎是文學作品《小五義》中的人物。

目錄

外形特徵

艾虎(圖2)

艾虎是小型毛皮動物。鼬科鼬屬。又稱艾鼬。人工飼養的主要指歐洲艾虎,上唇、鼻周和下唇為白色,眼周和兩眼之間呈棕黑色。被毛暗褐至淺黃褐色,絨毛米黃色。體重可達2千克,體長40~45厘米,尾長12~16厘米。頸部較長且粗,尾較短不及體長的l/2。體背面呈淺黃褐色;頸與前背混雜稀疏的黑尖毛,後背及腰部毛尖轉為黑色;喉、胸部向後沿腹中線到鼠蹬部均為黑褐色,腹中線兩側乳黃色;四肢、尾部為黑色。  

分布範圍

艾虎(圖3)

分布於歐洲大部、亞洲的西伯利亞南部、蒙古、克什米爾地區和中國吉林, 遼寧, 內蒙古, 河北, 山西, 陝西, 青海, 新疆, 四川, 西藏, 江蘇。  

生活習性

艾虎(圖4)

棲息地海拔高度為4000m以下。常活動於高原的開闊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叢地帶。營獨棲生活,棲息於荒山草原的自然洞穴中,晝伏夜出,多夜間活動。視覺聽覺敏銳,行動敏捷。性兇猛,能攀緣,也會游泳。肛門腺能放出惡臭。食物以小型哺乳動物鼠類、鼠兔、旱獺為主,亦捕食魚、蛙和地面營巢的鳥類及鳥卵,還食漿果、堅果等。常侵佔喜馬拉雅旱獺或其他動物的洞穴為巢。  

生長繁殖

艾虎(圖5)

艾虎2-3月發情交配,懷孕期為5-8周,4月中旬至5月產仔。一年繁殖兩窩。每胎平均5~8隻,16~20周齡時達成年艾虎的體型和體重。人工飼養以動物性飼料為主,繁殖期適當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等。艾虎怕熱,夏季要注意防暑,一般冬季取皮。  

亞種分布

(5種)

艾虎(圖6)

1.艾鼬赤峰亞種(Mustela eversmanni admirata),Pocock於1936年命名。分布於在中國大陸河北、遼寧、內蒙古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內蒙古赤峰。

2.艾鼬東北亞種(Mustela eversmanni dauricus),Stroganov於1958年命名。分布於貝加爾湖(東南部)以及中國大陸的吉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貝加爾湖附近,斯摩棱斯克的尼塔地區。

3.艾鼬西藏亞種(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Hodgson於1849年命名。分布於克什米爾地區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地,主要生活於43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和草甸灌叢。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錫金北部。

4.艾鼬北疆亞種(Mustela eversmanni michnoi),Kastsxhenko於1910年命名。分布於外貝加爾湖的南部和西部、蒙古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外貝加爾湖特洛什可沙夫斯克。

5.艾鼬靜寧亞種(Mustela eversmanni tiarata),Hollister於1913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江蘇、陝西、青海、貴州、山西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甘肅省蘭州東部靜寧。  

經濟價值

艾虎(圖7)

艾虎是齧齒動物的天敵,在日常活動中能捕食大量的鼠類,因此對控制林、牧、農業的鼠害,調節鼠類數量有很大作用。艾虎毛皮絨豐、毛厚,質地良好,是名貴的出口襲皮之一。在藏醫中,艾虎的肉、腦均可入藥。艾虎毛皮年產量極少,其原因是藏族人民無利用艾虎皮的習慣。人工養殖無疑對艾虎動物野生資源是一種間接保護。

藥用

【藥 名】艾虎

【來 源】為鼬科動物艾虎的肉。

【功 效】鎮驚安神

【主 治】用於驚風癲癇,發作無時,發時抽搐昏撲,口吐白沫,或喜笑無常、癲倒錯亂等證。

性味歸經】甘、微苦,平。入心、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0-50克。

【別 名】地狗、兩頭烏、臭狗子(《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布】地理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河北、山西、甘肅、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拉丁名】原動物艾虎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生藥材鑒定】:其藥材是將捕捉到艾虎除去內臟和皮骨藥用其肉。  

文化意義

避邪飾物

艾虎,傳統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

艾虎娃

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髮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除佩飾艾虎以外,端午節還有用雄黃為小兒在額頭畫「王」的風習,其意也在於借虎辟邪。

五月端五的上午,要在房門特別是有新生兒的房門上掛「艾虎」。「艾虎」用兩個空雞蛋殼粘在一起,蛋殼上粘些毛髮,畫成虎形,用線系著,下邊再系一串用彩紙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徵五毒踩在虎的腳下;或用一個獨頭蒜系以彩色線,下掛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剛收割的新麥秸編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縷彩穗,叫「麥秸艾虎」。這些艾虎掛在房門上,既是節日點綴,又能辟邪。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髮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養殖管理

艾虎養艾虎的設備力求經濟適用。艾虎棚不建四壁,僅有主柱和棚頂,用瓦或草蓋頂。棚檐高度4-16米,棚頂高度宜2.6-3.5米。要求夏季能遮住直射陽光,冬季能使棚的兩側光照均勻。艾虎籠和小室規格較多,製作要求以不影響水貂生長發育、繁殖和正常活動,又便於飼養人員操作為原則。籠底可用14號鐵絲,其餘用16號鐵絲,網眼為33厘米。四周也可用網眼廢鐵皮編成。

艾虎(圖8)

艾虎棚宜設置在安靜、高爽、向陽、通風、乾燥、易於排水的地方,要與家畜、家禽飼養場所保持一定距離,防止疾病傳染。

艾虎的飼料主要是:魚類、肉類、動物內臟和禽、蛋、蠶蛹等動物性飼料,佔總飼料的60—70%。新鮮的魚肉要洗淨,冷凍的魚肉要化凍,腌制的魚肉要去咸,不夠新鮮的魚肉要煮熟後再飼餵。

還有穀物飼料如麥類、玉米、豆類,佔25—35%;果蔬飼料如瓜類、蔬菜類,佔5%;精補飼料如牛奶、魚肝油維生素等少量。果蔬要去根、去爛、洗淨。不要喂有毒食物。

一般日喂兩次,即早飼和晚飼。艾虎有夜間採食習性,所以晚間量要適當增多,對懷孕母艾虎和產仔泌乳母艾虎,要增加午飼飲碩*獸能夠及為復體況,提前發情配種,參加第二批繁殖。嚴防仔獸落地。出生一周左右的仔獸,喜歡爬出窩外,母獸對此常熟視無睹,不理不採。故應用木板墊於籠底網上,防止仔獸落地。及時補食與出窩。當仔獸出生20日以後應及時進行補食,以促進個體發育,提高成活率。進入35—40日齡的仔獸,如個體發育良好,能獨立採食,即可斷乳分窩。對發育勻稱良了的仔獸,可以分窩。發育不均、個體大小不一的,可將體大、發育好的先斷乳分出,發育落後的後分窩。也可將差的2、3窩仔獸合併到一起,交給母性強、乳汁好而無哺育任務的母獸代養,待仔獸發育好後再分出。  

疾病防治

(1)乳房炎:艾虎多胎高產,易髮乳房炎。臨床使用青黴素注射,配合0.1%雷夫奴兒熱敷,治癒率可達100%。

艾虎(圖9)

(2)戌瘟熱病:病初採食量減少或想吃而不進食,有噴嚏咳嗽、流沸等症状體溫高達41℃左右,2-3天後完全拒食。發生此疫精應立即向獸醫報告,迅速診斷,實行封鎖隔離。籠箱用3%氫氧化鈉熱溶液浸泡3分鐘或火焰消毒;食具用3%福爾馬林溶液浸泡5分鐘後清水沖洗;水泥地面用3-5%克遼林,泥地用20%漂白粉溶液噴洒;病獸在隔離條件下進行試驗性對症治療。耐過之病獸於當年取皮時淘太。

(3)中耳炎:一般發生在秋、冬、春三季。此病無論大小艾虎均有發生,若不及時治療將會直接危害艾虎的生命。治療時用滴耳油(天津東風製藥廠生產)滴耳,每日—3次,每次—4滴,連用三日後,即可控制耳內黃色滲出物。

關於「艾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