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診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腹診(abdominal examination),中醫用手觸摸按壓患者腹部,了解腹內臟腑異常變化和全身狀況,以診察疾病的方法。屬於按診範疇。其臨床目的,在於了解腹部皮膚涼熱、腹壁肌肉軟硬度、腹部脹滿壓痛、腫塊等情況,以及臍間動氣(臍周動脈搏動)充盛與否,為疾病的辨證分析提供依據。

理論根據和部位劃分

腹部在人體屬陰,內藏脾、胃、腎、膀胱大腸小腸女子胞臟腑。腹部一般分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劍突下方為心下,上腹部相當於胃脘,臍周為大腹,下腹部為小腹,小腹兩側為少腹(見圖)。心下、胃脘、大腹部位,又名中焦,內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內居腎、膀胱、大腸、小腸、女子胞等。由於各臟腑之氣都聚於腹,並通過經絡溝通、氣血運行充養腹部內外,因此加強了腹部肌膚和內髒的聯繫。各臟腑在腹內的分布與腹外相對應,加上經絡內外循行聯絡,所以若臟腑經絡發生病變,必然反映於腹外一定部位,並因病因病機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體征。故腹診可以判斷臟腑病變和全身狀況。

胸腹部位劃分圖


方法

腹診時,讓患者排空二便後仰臥於床上,兩手放在身體兩側,頭部墊起,大致與身體呈一平面,袒露胸腹,全身放鬆,體態自然。待情緒安定後,先觀察患者腹外有無異常變化,然後,用觸、摸、按(見切診)三種方法,自上而下,先左後右,由輕到重按切腹部。

基本內容

腹診主要了解涼熱、軟硬度、脹滿、腫塊、壓痛等情況。①診腹部皮膚涼熱。觸摸腹部皮膚涼熱,可辨別病證的寒熱虛實。按之不溫或冷,為寒證,喜暖手按撫,為虛寒證;按之熱甚而灼手,為熱證,喜冷物按放,為實熱證。按之灼熱,為里熱內伏;按之不熱而脈數,是表證。熱退後,腹部按之仍熱,為熱邪未盡。少腹冰冷,為陽氣欲絕的危重病;治療後臍下轉溫,是陽氣來複的佳兆。②診腹壁肌肉軟硬度。輕按腹壁柔軟,而重按臍腹有力,為正常狀態。腹壁瘦薄,臍腹按之柔軟無力,多為虛證;腹壁按之堅硬,為實證外感病,按腹未硬者為表證,按腹硬而疼痛者為里證。③診腹部脹滿。按之有充實感,有壓痛,叩擊聲音重濁,為脹滿實證;按之不充實,無壓痛,叩擊聞空聲者,為脹滿虛證。腹部高度膨脹,狀如鼓,稱鼓脹。鼓脹分為水鼓和氣鼓。以手分置腹部兩側,一手輕拍,另一手可觸到波動感,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為水鼓;無波動感,按之無凹痕者,為氣鼓。④診腹部壓痛。按腹疼痛,甚而拒按,為實證。若局部腫脹拒按,為內癰。按之疼痛,痛處固定不移,刺痛不止,為瘀血;按之疼痛,痛無定處,脹痛時發時止,為氣滯腹痛喜按,無明顯壓痛,為虛證。⑤診腹部腫塊。腹診發現腫塊,須注意其大小、形狀、硬度、有無壓痛、表面是否光滑等。腹部腫塊疼痛為積聚。腫塊固定不移,按之有形,疼痛有定處,為積病,病屬血分;腫塊聚散不定,按之無形,疼痛無定處,為聚證,病屬氣分。婦女小腹有腫塊為血瘕,男子小腹有腫塊多為疝病。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塊,為宿糞;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而有腫塊,為腸癰。若形如筋結,久按轉移,覺指下如蚯蚓蠕動狀,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不定,為蟲積所致。⑥診臍間動氣。又稱診沖任。是了解腎氣充盛與否、診察全身狀況的重要方法。診察時,應密布三指(食、中、無名三指),按切臍之上下左右動脈搏動情況。凡動氣和緩有力,一息四至,繞臍充實,為腎氣充盛。按之躁動而細數,上及中脘(臍上4寸處),為陰虛氣逆。按之分散,一息一至,為腎氣虛敗。按之搏動明顯,為內有積熱。按之搏動微弱,且空虛無力而局部冷,是腎陽不足。按之搏動明顯,局部灼手,症雖寒顫、肢冷、下利,是真熱假寒;按腹兩旁熱,臍旁四周久按卻無熱而冷,症雖面紅、口渴,是真寒假熱

關於「腹診」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