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紅蛋白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血糖和血紅蛋白結合生成的糖化血紅蛋白是不可逆反應,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濃度成正比,並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測試糖化血紅蛋白可以觀測到此前120天的血糖濃度。即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況。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於1958年被使用色譜法首次從其它類型的血紅蛋白中分離出來,並於1968年被分類為一種糖蛋白。1969年,人們發現糖化血紅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數量增加。1975年研究者們得到了生成糖化血紅蛋白的反應式。  

目錄

糖化血紅蛋白是糖尿病監測的「金標準

隨著人們對糖尿病知識的逐步了解,多數人已意識到空腹和餐後2小時血糖監測的重要性,並常常把二者的測定值作為控制血糖的標準。其實不然,空腹和餐後2小時血糖是診斷糖尿病的標準,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標準是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是反映某一具體時間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進食和糖代謝等相關因素的影響。糖化血紅蛋白可以穩定可靠地反映出檢測前120天內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干擾不大。因此,國際糖尿病聯盟推出了新版的亞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確規定糖化血紅蛋白是國際公認的糖尿病監控「金標準」。如果空腹血糖或餐後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紅蛋白就不可能達標。       

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準

糖化血紅蛋白能夠反映過去2~3個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爾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因此對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測定,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過去一段時間的血糖控制水平。世界權威機構對於糖化血紅蛋白有著明確的控制指標,ADA(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小於7%,IDF(國際糖尿病聯盟)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標準為小於6.5%,目前我國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準定為6.5%以下。 

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的控制情況 

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尿病併發症

臨床上,只有3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能做到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預防併發症的關鍵,而血糖監測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者本人的認知和行動。由於大部分患者選擇可靠性不高的日常監測手段,目前超過6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不理想。糖化血紅蛋白長期控制不穩定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會改變紅細胞對氧的親和力,加速心腦血管併發症的形成;如果眼睛內的晶體糖化,則會引發白內障。此外,它可引起腎小球基底膜增厚,誘發糖尿病腎病,並引起血脂和血粘度增高。糖化血紅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腦卒中死亡的一個高危因素。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對危險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紅蛋白超過7%,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就增加50%以上。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水平沒有閾值,隨著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降低,越接近正常值,糖尿病的併發症降低越明顯,DCCT、UKPDS等國際大規模臨床試驗得出結論,證實糖尿病患者經強化治療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可以顯著降低,各種併發症風險也明顯減少。英國前瞻性研究證實糖化血紅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關的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發生率下降14%;腦卒中發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變發生率下降37%;白內障摘除術下降19%;周圍血管疾病導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發生率下降16%。因此,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監測指標,它的高低直接決定將來各種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助於幫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水平,促進患者的血糖達標,從而減少併發症的發病率,從根本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測定糖化血紅蛋白的注意事項

發現治療中存在的問題。如果糖尿病患者經常監測血糖都顯示控制較好,而糖化血紅蛋白偏高,則需考慮是否平時監測血糖不夠全面(如只測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後血糖),或者可能血糖儀測出的數值不夠準確(如機器老化,試紙受潮、過期等)。

如果某位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較大,經常發生低血糖,繼而又發生高血糖,由於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應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紅蛋白完全有可能維持在正常範圍。在這種情況下,它的數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變化了。同時,糖化血紅蛋白還受紅細胞的影響,在合併影響紅細胞質和量的疾病(如腎臟疾病、溶血性貧血等)時,所測得的糖化血紅蛋白也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水平。

指導治療方案的調整。在臨床治療中,如能同時測定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斷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當空腹血糖超過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對應的預測值時,則顯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與采血時緊張、勞累、晚餐進食過多、治療不當、急性併發症等有關,需要調整治療方案。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為8.2%,這表明以往的治療方案已不能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調整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於糖化血紅蛋白對應的預測值,甚至達到正常標準,則顯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療對症。

因此,普及糖尿病知識,更新治療理念,監測並保持糖化血紅蛋白達標,更早、更合理地使用胰島素等藥物治療,對於控制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髮展尤為重要。目前臨床提倡對2型糖尿病患者採取積極治療方法:儘早藥物治療、儘早聯合治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達到目標或治療方案調整後,應每3個月檢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控制達到目標後也應每年至少檢查2次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的臨床意義

糖化血紅蛋白增高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改變紅細胞對氧的親和力,使組織與細胞缺氧,加速心腦血管併發症的形成;可引起腎小球增厚,誘發糖尿病腎病(DN);還可引起血脂和血粘滯度增高,是心血管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監測糖化血紅蛋白不論對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情況,併發症的預測情況,還是糖尿病病人的篩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美國1型糖尿病控制及併發症試驗(DCCT)和英國2型糖尿病控制與併發症(UKPDS)均把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評價指南,且都充分肯定了強化治療在阻止血管併發症發生、發展的重要作用。

1 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總體控制情況的指標

2 有助於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認識

3 指導對血糖的調整

4 對判斷糖尿病的不同階段有一定的意義

5 區別應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檢測意義

綜上,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對糖尿病患者的整體情況有很重要的意義。臨床醫務工作者不能僅局限在對血糖的認識上來管理血糖,應綜合糖化血紅蛋白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預防併發症的發生。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建議血糖控制滿意且穩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1年測2次糖化血紅蛋白;若血糖控制不滿意且需調整方案者,應一年測4次。另外計劃懷孕的糖尿病婦女,初期每月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控制滿意後,應每6~8周測1次,直到受孕。同時還應該注意各種貧血出血性疾病,或用心得安、嗎飛、雙氫克脲塞等藥物可使糖化血紅蛋白下降,而用大量阿司匹林維生素c腎功不全,甲亢者可使其增高。應綜合考慮,做到全面衡量患者的整體情況。但糖化血紅蛋白不能作為診斷糖尿病的依據,也不能取代糖耐量試驗,可作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檢查的項目。  

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方法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微柱法離子交換層析、親和層析、高壓液相、免疫凝集、離子捕獲法、電泳法等。主要生產廠家包括美國Bio-Rad的SD10、Primus、日本TOSOH的G7、英國DREWSCIENTIFIC、德國SIEMENS公司的DCA Vantage,挪威小旋風糖化Nycocard Reader II等等。

準確率最好的是高壓液相法(HPLC),最適於普及的是挪威小旋風糖化Nycocard Reader II。

參看

參考文獻

關於「糖化血紅蛋白」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