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學/循環系統的解剖生理要點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心臟病學》 >> 循環系統總論 >> 循環系統的解剖生理要點
心臟病學

心臟病學目錄

目錄

一、心臟

心臟是整個血液循環的發動機。其主要結構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一)心腔心臟是由房、室間隔及房室瓣分隔成四個心腔。兩個薄壁、壓力低的心房腔,即右、左心房,其功能主要是分別接受、儲存和轉運由體靜脈肺靜脈回心血液;兩個厚壁和壓力高的心室腔,即右、左心室,其功能是充分接收由心房來的血液後,立即由心臟衝動引起心室肌收縮,使血液排入肺動脈主動脈及其分支,分別將血液輸入肺進行氣體交換(攝氧和排出二氧化碳)和輸送至組織以供代謝需要。

(二)心壁 心壁由心內膜心肌心外膜三層構成,內外兩膜很薄,而肌層肥厚,心臟的舒縮是靠後者進行的。

1.心內膜 此緊貼於心腔內壁,由含彈性纖維結締組織表面被複內皮細胞所構成,平滑光亮。各瓣膜都是由心內膜皺摺而成。

2.心外膜 透明而光滑,緊密貼附於心臟表面及大血管起始部。

3.心肌層 是心壁的主要部分,由心肌纖維構成。心房肌薄,心室肌層厚,二者由房室口上的纖維壞隔開,故心房與心室可在不同時間內收縮。心室肌層由內、外螺旋肌及環形肌構成。螺旋肌為縱走纖維,呈螺旋狀從心室基底部纖維環繞至心尖,而後轉入深層內外螺旋肌互相垂直,故收縮時心腔沿長軸(心底至心尖)縮短,環形肌在內外螺旋肌層之間,為環形纖維,它的收縮可使心腔橫徑縮短,左心室含大量環形肌,故射血收縮時,主要是橫徑縮短多而縱軸縮短少;相對右心室富於螺旋肌,收縮時沿長軸縮短的程度較大,而游離緣僅輕度向室隔。這樣右心室適應克服低阻力而泵出適量的血。而左心室適應高壓力泵血。

(三)心臟中心纖維體 也就是整個心臟的支架(將心房和心室肌以及各瓣膜組織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包括結締組織、腱索和瓣膜其功能為控制血流的方向。

二、主動脈

主動脈根部與主動脈瓣三個半月瓣相應部向外膨出處為主動脈竇、分別為左、右、後竇,若該處發生動脈瘤(動脈竇瘤)常可破入鄰近的心腔、肺動脈或心包。如右竇動脈常破入右心,尤其右心室。

主動脈弓的左側部與肺動脈之間,在胚胎期有動脈導管相連,出生後,此導管閉合而為動脈韌帶,如出生後不閉臨床上稱為動脈導管未閉。左鎖骨下動脈與動脈導管之間的主動脈縮窄,絕大多數是先天性,動脈導管以下縮窄多為後天性。

三、冠狀動脈

是主動脈的第一個分支動脈,為心腔的營養血管。左、右冠狀動脈分別開口於主動脈竇的左前及右前竇內。

(一)左冠狀動脈 分兩大支,前降支與左旋支。前降支行徑彎曲,末稍多超過心尖到達膈面。它有左室前支、左圓錐支、左間隔前動脈等分支,供血給左室前壁及部分側壁、前間隔及心尖。左、右圓錐支有時吻合成環,冠狀動脈阻塞時可有側支循環的形成。左旋支行走於冠狀溝中,呈弧形彎曲向左直達膈面,分支有左室鈍緣支、左室後支和左房支,供血給左室鈍緣、側壁及後壁(膈面)以及左心房。

(二)右冠狀動脈 分支有右室銳緣支、右室後支、左室後支、後降支、後間隔支、右房支等。右冠狀動脈除供血右心室外,常越過後縱溝供血給左心室後壁(膈面)及室間隔之後半部。竇房結房室結的血供多數人來自右冠狀動脈,少數人來自左冠狀動脈。(圖3-1-1)

冠狀動脈分布示意圖


圖3-1-1 冠狀動脈分布示意圖

1.銳緣 2、鈍緣 3、右心耳 4、左心耳 5、主動脈 6、肺動脈干 7、上腔靜脈 8、下腔靜脈 9、右心室 10、左心室 11、肺動脈圓錐 12、左冠狀動脈13、前降支 14、左旋支 15、左圓錐支 16、左室前支 17、右室鈍緣支 18、左室後支19、右冠狀動脈 20、竇房結支21、右心房支 22、右室銳緣支23、右室後支 24、左室後支25、後降支

動脈粥樣斑塊好發於左冠狀動脈前降支上1/3,右冠狀動脈或左旋支的近端。當動脈粥樣斑塊等阻塞血管可引起該支血管供血部位的缺血壞死

四、心臟傳導系統

此由具有較高興奮性及傳導性的心肌纖維所組成。包括:竇房結、結間束、房室結、房室束、束支、及浦氏纖維。

(一)竇房結 位於右心房上腔靜脈入口處,是血管、神經肌肉結構,有起搏細胞及過渡細胞,此處起搏細胞衝動發放頻率最高,是整個心肌活動的起步點。

(二)結間束 竇結與房室結間有三條傳導途徑,稱前、中、後結間束,前結間束又分出一房間束稱:Bachamnn束,以此聯接左、右心房、竇房結與房室結。三條結間束中以前結間束最短,故在正常情況下,衝動易於先通過此束傳導。

(三)房室結 位於房間隔右側壁的後下方。其上端與三條結間束相連,下端延續至房室束。房室結為房室間正常傳導的唯一通路。房室連接區包括冠狀竇區、房室結、房室結與房室束的連接區。許多心律失常的發生與房室連接區的傳導功能異常有密切關係。

(四)房室束(希氏束) 在房室 結下部傳導纖維逐漸排列呈束狀,向下延續成房室束。

(五)左、右束支 房室束在室間隔上部分成左、右兩支,左束支下行至室間隔上、中1/3交界處分成兩組纖維,分別稱為前上及後下分支。前上分支扇形分布於室間隔的前半部及左心室前側壁。後下分支扇形分布於室間隔後半部及左心室膈壁。右束支較左束支細小,沿室間隔右側面走行,分布至整個右心室。

(六)浦氏纖維 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內膜下分成無數呈網狀的傳導纖維,即浦氏纖維。其末端與普通心肌纖維相連接。

五、血液循環的神經體液調節

心血管神經支配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如交感神經興奮,通過腎上腺素能受體,可使心跳加快而有力,並使周圍血管收縮;副交感神經興奮通過乙醯膽鹼受體,可使心跳減慢,並使周圍血管擴張;但冠狀循環與此相反,在主動脈弓、頸動脈竇有豐富的壓力感受器,通過反射可調節動脈壓。體液調節主要是通過激素的作用,如緊張勞動時,腎上腺髓質的分泌增加,從而引起相應的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如血管收縮血壓增高。上述神經體液調節機理中,大腦皮層起著主導作用。

六、心臟活動的電生理

心肌細胞受外刺激或鄰位細胞傳來的衝動,使膜的極化程度減少,達到閾電位(-1Cmv)時,快鈉孔道開放,大量Na+湧入細胞內,膜內電位急速上升至+30mv,形成動作電位「0」相;膜內電位上升至-55mv時,慢鈣孔道開放,Ca2+內流量少,對「0」相影響不大;膜內電位上升至-10mv時氯孔道開放,CI-內流及經常的K+外滲而以前者為主,使膜內電位減低,為動作電位「1」相;此後由於Ca2+內流及K+外滲大致平衡,膜內外電位差接近於零,呈等電位狀態,形成動作電位「2」相平波;隨時間後移K+外流增加動作電位漸降,降至-55mv時,慢鈣孔道關閉而快鉀孔道開放,形成動作電位「3」相;第「4」相細胞復極完了呈舒張狀態,細胞內Na+過多,激活ATP酶,泵出Na+換回K+,同時Ca2+與細胞外Na+交換,「4」相電位穩定,非自律細胞都是上述的「快反應電位」,而自律細胞第4相舒張期自動除極,自動除極時程越短自律性越高,且靜息電位小,為-70mv,無快Na+內流,由Ca++內流而除極,達閾電位-55mv時慢鈣孔道開放,除極形成緩慢上升低幅度的動作電位曲線,稱「慢反應電位」。當「快反應電位」因病或藥物使靜息電位減少時,快鈉孔道失活轉變為「慢反應電位」。此時,自律性增高,同時「0」相上升速度減慢幅度減低,與鄰位靜止細胞之間電位差小,傳導性減慢,易形成折返。出現心律失常。(圖3-1-2)

竇房結和心肌收縮細胞的膜內動作電位


圖3-1-2 竇房結和心肌收縮細胞的膜內動作電位

A、慢反應電位(竇房結) B、快反應電位(心室肌)

32 循環系統總論 | 循環系統疾病的診斷方法 32
關於「心臟病學/循環系統的解剖生理要點」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