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脈痹阻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心脈痹阻證是指心臟脈絡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痹阻不通所表現的證候。常由年高體弱或久病正虛所致瘀阻、寒滯、痰凝、氣鬱而發病。主要臨床表現心悸怔忡胸部憋悶疼痛痛引肩背或手臂,時發時止。若痛如針刺,並見舌紫暗、或有瘀斑、紫點,胸悶較甚,苔白膩,脈沉滑,為痰阻心脈;若疼痛劇烈,突然發作,畏寒肢冷,得溫痛減,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為寒邪內盛之象;若疼痛且脹,發作多與情緒變化有關,舌淡紅或黯紅,脈弦,多為氣滯

目錄

心脈痹阻的原因

本證大多因正虛陽氣不足,心失所養而見心悸怔忡。由於心陰不足,運行血液無力,繼而導致瘀血內阻,痰濁停聚,陰寒凝滯,氣機阻滯等病理變化而致心脈痹阻,氣血因此不得通暢而發生疼痛手少陰心經之脈循臂內,出腋下,直行上肺,故心脈痹阻時疼痛常出現在經脈循行線路上。辨證須分清痰、瘀、氣、寒的不同,這樣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心脈痹阻的診斷

本證大多屬本虛標實,疼痛發作時常由於實邪阻滯心脈所致。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單純由某一致病因素引起的心脈痹阻多見,但致病因素之間常相互影響,相互兼夾也可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因,如氣滯血瘀寒凝氣滯血瘀等,因此在臨床辨證時需根據不同病因的證候特點,綜合分析來作出正確診斷。如瘀阻心脈其痛特點是刺痛,伴見舌質紫暗,瘀斑,紫點,脈細澀或結代瘀血內阻的症状;痰阻心脈疼痛以悶痛為主,患者多見體胖身重,睏倦痰多舌苔白膩,脈沉滑等痰濁內盛症状;陰寒凝滯心脈的疼痛以突然發作,劇烈,得溫痛減為特點,伴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等寒邪內盛的症状;氣滯心脈的疼痛以脹痛為特點,發作往往與情緒變化有關,且可見脅脹,脈弦舌淡紅或黯紅之象。

心脈痹阻的鑒別診斷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特點是心胸憋悶而痛。類似於西醫的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胸憋悶疼痛外傷性的、有肺及胸膜疾病的,甚至還有因壓力大而無心肺疾病卻作痛的。辨證時,先要把這些排除掉。年齡因素要考慮進去。此證多見中老年男性,女性要少些,年輕人罕見。本證可兼見氣虛陽虛陰虛血虛,還有寒凝(一派實寒證)、痰阻等證。見有兼證則可辨作心氣虛心脈痹阻血瘀心脈痹阻,寒凝痰阻心脈痹阻等。

本證大多屬本虛標實,疼痛發作時常由於實邪阻滯心脈所致。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單純由某一致病因素引起的心脈痹阻多見,但致病因素之間常相互影響,相互兼夾也可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因,如氣滯血瘀寒凝氣滯血瘀等,因此在臨床辨證時需根據不同病因的證候特點,綜合分析來作出正確診斷。如瘀阻心脈其痛特點是刺痛,伴見舌質紫暗,瘀斑,紫點,脈細澀或結代瘀血內阻的症状;痰阻心脈疼痛以悶痛為主,患者多見體胖身重,睏倦痰多舌苔白膩,脈沉滑等痰濁內盛症状;陰寒凝滯心脈的疼痛以突然發作,劇烈,得溫痛減為特點,伴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等寒邪內盛的症状;氣滯心脈的疼痛以脹痛為特點,發作往往與情緒變化有關,且可見脅脹,脈弦舌淡紅或黯紅之象。

心脈痹阻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調情志,慎起居,適寒溫,飲食調治是預防與調攝的重點。情誌異常可導致儼腑失調,氣血紊亂,尤其與心病關係較為密切。《靈樞・口問》云:「悲哀愁憂則心動」,後世進而認為「七情之由作心痛」,故防治本病必須高度重視精神調攝,避免過於激動或喜怒憂思無度,保持心情平靜愉快。氣候的寒暑晴雨變化對本病的發病亦有明顯影響,《諸病源候論・心痛病諸候》記載:「心痛者,風涼邪氣乘於心也」,故本病慎起居,適寒溫,居處必須保持安靜、通風。飲食調攝方面,不宜過食肥甘,應戒煙,少飲酒,宜低鹽飲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飲食宜清淡,食勿過飽。發作期患者應立即臥床休息,緩解期要注意適當休息,堅持力所能及的活動,做到動中有靜,保證充足的睡眠。發病時醫護人員還應加強巡視,觀察舌脈、體溫呼吸血壓及精神情志變化,做好各種搶救設備及藥物準備,必要時給予吸氧、心電監護及保持靜脈通道。

參看

關於「心脈痹阻」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