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結節性硬化症
A+醫學百科 >> 小兒結節性硬化症 |
結節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又名Bourneville病,是一種多系統受累神經皮膚症候群。1880年由Bourneville首先描述其神經症狀和病理變化,1908年,Heinrich Vogt指出該病的三聯症,即癲癇、智力低下和面部血管纖維瘤。可依靠臨床表現作診斷。
目錄 |
小兒結節性硬化症的病因
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目前認為結節性硬化症的致病基因分為TSC1和TSC2兩種,各引起一半的結節性硬化症,但二者的遺傳表現型則完全相同。TSC1基因定位於9q34.3,包含23個外顯子,其中第1和第2外顯予為非編碼區,第3至第23外顯子為編碼區,從第222個核苷酸起開始轉錄,其基因產物為錯構素(Hamartin);TSC2基因定位於16P13.3,有41個外顯子,其基因產物為結節素(Tuberin)。目前研究所知,TSC1和TSC2屬抑癌基因,其突變包括鹼基缺失、插入、錯義複製或形成重複突變,但至今尚未找到基因突變的熱點區,且基因型與表現型之間的關係亦不明確。
小兒結節性硬化症的症状
【臨床診斷】
結節性硬化症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陽性家族史者佔20%-30%。外顯率可變。
本病發病年齡較早,有時出生時即可發病,但不易覺察。典型三聯症即:面部血管纖維瘤、癲癇、智力低下,但同時出現該三聯症者只佔很少一部分人。其他相關症状包括甲周纖維瘤、鯊魚皮樣斑、色素減退斑、皮膚纖維瘤、咖啡斑等。
1.皮膚症状:典型皮膚改變包括葉片狀脫色斑,面部血管纖維瘤及鯊魚皮樣斑、甲周纖維瘤等。
面部血管纖維瘤具特徵性,以往稱為皮脂腺瘤,實際並非皮脂腺,而是由血管及結締組織所組成,常常呈黃紅色或鮮紅色丘疹或結節,半透明,表面光滑,一般不融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4mm,多對稱分布於額頭、鼻周和口周,鼻背也可出現。皮疹偶表現為大的菜花樣腫塊。在4歲以上病人中,約90%可出現面部皮疹,且往往持續存在,有時皮疹數目亦可增加。
甲周纖維瘤(Koenen瘤),位於指(趾)甲周圍和指甲下面,象一小塊肉狀的小結節。可出現於50%的患者,呈鮮紅色或淡紅色的甲下或甲周纖維瘤,一般分布不對稱。齒齦亦可出現類似的纖維瘤。女多於男,但青春期前少見到,多發的指(趾)甲纖維瘤對本症有診斷價值。
鯊魚皮樣斑在10歲以內的患者發生率約40%,好發於軀幹,尤其是腰骶部,為微隆起的柔軟的表面凹凸不平的淡黃色斑塊,如鯊魚皮樣,直徑1~8cm,其本質是結締組織痣。
葉片狀脫色斑,可見於80%以上的患者,數目不等,一般在出生時即有,亦可在6~10歲時才出現。形如桉樹葉或柳樹葉,白色,與周圍皮膚界限清楚,多分布於軀幹和四肢,面部很少見到,頭皮有時可見到,該處頭髮為白色。個體差異,或沒有脫色斑,或多達10餘塊。正常人有時也可見到1-2塊,無診斷意義。有些病人還可見到成簇的、數止較多的、形頭不規剛的、紙屑狀的小塊色素脫失斑。但要和一般的色素減退斑鑒別,後者數目一般不超過3塊。其他少見的皮膚表現有皮贅、軟纖維瘤、咖啡斑等。
2.神經系統:常見的是癲癇、智力低下,有時偶可見到偏癱或其他局限性神經異常症状。80%-90%的病人有癲癇,嬰兒時期常表現為嬰兒痙攣,較大兒可表現為複雜部分性發作或其他局限性發作,也可為全身強直-陣攣發作或Lemmox-Gastaut症候群。約605的病人有智力低下,程度輕重不等,智力低下常與癲癇同時存在,也有部他病人只有驚厥而無智力低下。
3.其他系統:本病的內臟損害可有心臟橫紋肌瘤,可表現為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腎囊腫引起的血尿、腰痛、腹膜後出血等表現,但兒童少見;肺損害可表現為呼吸困難、突發性氣胸、咯血等;骨骼可出現囊腫,但大部無症状。其他如肝臟、甲狀腺、睾丸、消化道等亦可見腫瘤發生。
【實驗室診斷】
典型臨床表現,結合CT或MRI掃描及組織病理,診斷不難。CT有診斷意義,其典型改變是腦室空管膜下及其周圍的鈣化結節。神經系統結節數目多少不定,常位於側腦室底室管膜下,X線平片可見有鈣化影,但鈣化需要時間,故嬰兒不常見到,但CT早期即可發現密度增高,MRI可顯示腫瘤與腦室的關係,結節的病理組織學屬錯構瘤,腦皮層也可見有結節,平均直徑約1-2cm,數目多少不等,腫瘤可引起顱內壓高、行為改變及難控制的驚厥。部分還可見腦皮層缺損區,可能與新皮層形成時神經元移行受阻有關,皮層缺如部位的深部可見島狀灰質異位症或髓鞘脫失區。
小兒結節性硬化症的診斷
小兒結節性硬化症的檢查化驗
1.CT和MRI: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顱內磁共振(MRI)具診斷價值,可發現很多大腦異常,如大腦皮質結節,常見於額葉和顳葉;室管膜下結節,主要在側腦室和三腦室周圍;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和腦白質病變。
2.腦電圖:有癲癇的患者腦電圖檢查可發現異常放電。
3.組織病理觀察:多數皮損區的真皮內成纖維細胞增生,膠原纖維增殖,毛細血管擴張或增生。增粗的膠原纖維圍繞表皮附屬器呈層狀排列。在皮脂腺瘤處除增生的血管和膠原纖維外還有毛囊和皮脂腺萎縮,因此其本質是發生於毛周的血管纖維瘤。腦部的典型表現為室管膜下結節,常在側腦室前角,顯微鏡下是一些過度增生的大的星形細胞,結節有鈣化趨勢,數目多少不等。腦皮質也可見到一些硬的結節,顏色灰白,腦回表面隆起,直徑約1-2cm,數目多少不等,鏡下結節為神經膠質,由一些巨大的多核星形細胞組成。這些結節可將正常腦皮層壓薄。類似病變也可見於中央灰質,腦幹或小腦部位。由於結節所在部位的不同,臨床可表現各種神經系統症状。
小兒結節性硬化症的鑒別診斷
1.面部血管纖維瘤與面(鼻)部纖維性丘疹的單發性血管纖維瘤、尋常痤瘡、毛髮上皮瘤等鑒別。
2.伴癲癇的病人應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癲癇進行區別, 前者往往具特異性的皮膚表現。
3.作腦部CT時應和腦內多發鈣化的多種疾病相鑒別。
小兒結節性硬化症的併發症
可見內臟損害(包括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等),腫瘤可長於多處組織。
小兒結節性硬化症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治療】
1.電凝固、液氮冷凍或皮膚磨削術治療,或手術切除:可用於治療面部血管纖維瘤、甲周纖維瘤。
2.抗癲癇治療:對於有癲癇發作的病患,中醫治療可選用散結靈,每天3次,每次片。
【預後】
病程進展緩慢,部分患者預後不良。肺損害可表現為呼吸困難、突發性氣胸、咯血等,心損害可有心臟橫紋肌瘤,可表現為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等;腎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癲癇持續狀態、呼吸衰竭等併發症為主要死亡原因。
小兒結節性硬化症的護理
目前對本病無特效療法。平時應注意飲食控制,多食豆製品、新鮮水果和蔬菜、乳製品,及高蛋白和含磷脂豐富的食物。,同事避免勞累和精神刺激,以免誘發或惡化該病。病人可在藥物的控制下繼續工作或學習,不要造成心理負擔。
參看
關於「小兒結節性硬化症」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