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五臟命分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六(卷首缺) >> 五臟命分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七第四十七《本臟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五。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於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太初之無,謂之道也。太極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也。未形德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也。此命流動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也。形體保神,各有所儀,謂之性也。是以血氣精神,奉於一形之生,周於形體所儀之性,亦周有分無間之命。故命分流動成形,體保神為性,形性久居為生者,皆血氣之所奉也。

平按:「奉」下,《靈樞》無「於」字。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十二經脈也。十二經脈,行營血氣,營於三陰三陽,濡潤筋骨,利關節也。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合者也。

衛氣慓悍,行於分肉,司腠理關闔也。

平按:「關」字,原鈔作「閞」,乃「關」字省文,袁刻作「開」,《靈樞》作「關」。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脾腎之神志意者,能御精神,令之守身,收於魂魄,使之不散,調於寒暑,得於中和,和於喜怒,不過其節者,皆志意之德也。

平按:「和喜怒」,「和」字原缺,袁刻作「知」,恐誤,《靈樞》作「和」,謹依《靈樞》補入。注「御」字原缺,據經文應作「御」。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滑利矣。

營氣和益也。覆者,營氣能營覆陰陽也。

平按:「滑」《靈樞》作「清」。

衛氣和則分解滑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

衛司腠理,故緻密也。

平按:「分解滑利」《靈樞》作「分肉解利」。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至,五臟不受邪氣矣。

志意所為必當,故無悔矣。志意司腠理,外邪不入,故五臟不受也。

平按:《靈樞》「不至」作「不起」;「不受邪氣」作「不受邪」。

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

寒暑內適六腑,則中和谷化,賊風邪痹無由起也。

經脈通利,肢節得矣。此人之常平也。

若爾,血氣營衛志意調者,乃是人之平和者。

平按:「得」下《靈樞》有「安」字。

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也,愚智賢不肖,毋以相倚也。

五臟藏神,六腑化谷,此乃天之命分,愚智雖殊,得之不相依倚也。津液,即泣汗涎涕唾也。

平按:「谷」上,《靈樞》有水字。「液者」二字原缺,謹據《靈樞》補入。「愚」上,《靈樞》有「無」字。

然其有獨盡天壽,而毋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雨卒寒大暑,猶不能害也;有其不離屏蔽室內,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於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人有勞神怵惕,無所不為,雖犯賊風邪氣,獨盡天年。復有閒居無思,不預外邪,不免於病,不道傷命。同稟血氣,何乃有殊?願聞其故也。

平按:「其有」《靈樞》作「有其」;「猶不能害」《靈樞》作「猶有弗能害」。「邪僻」,「僻」字原缺;「之恐」二字原缺,謹據《靈樞》補入。

岐伯對曰:窘乎哉問也。

窘,奇殞反,急也。

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

肺、心居其上,故參天也;肝、脾、腎在下,故參地也。肝、心為牡,副陽也;脾、肺、腎等牝,副陰也。肝春、心夏、肺秋、腎冬,即連四時也。從五時而變,即化五節。節,時也。

平按:「五節者也」,「也」字原缺,據《靈樞》補入。

五臟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腑者,亦有長短、小大、厚薄、結直、緩急者。

天地陰陽,四時八節,造化不同,用參五臟,何得一也?五臟各有五別□□六腑皆準五臟,亦有五別,故臟腑別言各有五別,五五二十五也。五臟既五,六腑亦五,三焦腑屬於膀胱,故唯有五。

平按:注「各有五別」下空二格,別本作「各有五色五別」,下二格不空。

凡此二十五者,各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凶,請言其方。

心小則安,此為善也。易傷以憂,即為惡也。心堅則臟安守固,此為吉也。心脆則喜病消癉熱中,即為凶也。如此臟腑隨義皆有善惡吉凶,請具陳也。

平按:「其方」,「其」

字原缺,謹據《靈樞》補。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

臟小則神□不敢自寬,故常安,邪不入也。臟大則神氣宣縱,故憂不能傷,邪入不安也。

平按:《甲乙經》「以憂」作「於憂」。又按:《甲乙經》注云:《太素》「邪」作「外邪」。今本仍無「外」字。又注「神」下一字原缺左旁,恐系「收」字,袁刻作「敢」。

心高則滿於肺中,悗而喜忘,難開以言;

心臟高者,則神高也。心高肺逼□①於心,故悗喜忘也。以其神高不受他言,故難開以言也。

平按:「肺中」,「中」字原缺,謹依《靈樞》補入。「喜」《靈樞》作「善」。注

「心高」,「高」字原缺下方,細玩剩處,於「高」字為近,謹據經文作「高」。「逼」下一字原不全,細玩剩處,與「近」字相似,袁刻作「小」,恐未安,謹空一格。

①「□」,仁和寺本作「小」,宜補入。

心下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

心下則在肺臟之外,神亦居外,故寒易傷也。亦以神下,故易恐以言也。

心堅則臟安守固,

臟堅則神守亦堅固,故其心臟安不病,其神守堅固。

心脆則喜病消癉熱中。

五臟柔脆,神亦柔脆,故臟柔脆人血脈上行,轉而為熱消肌膚,故病消癉熱中也。癉,音丹。熱中,胃中熱故也。

平按:「脆」原缺,謹據《靈樞》、《甲乙》補。「熱中」,「中」字原缺,旁有小注「中」字,據注「熱中,胃中熱也」,應作「熱中」,《靈樞》、《甲乙》同,袁刻作注,刻在「五臟柔脆」上,則混經於注矣。

心端正則和利難傷;

五臟端正,神亦端正也。神端正性亦和柔,故聲色芳味之利難相傷也,斯乃賢人君子所以得心神也。

心偏傾,操持不壹,無守司也。

心臟偏傾不一,神亦如之,故操持百端,竟無守司之恆,此為眾人小人所得心神也。心臟言神,有此八變。後之四臟,但言臟變,皆不言神變者,以神為魂魄意志之主,言其神變,則四種皆知,故略不言也。

平按:《甲乙經》注引楊上善云:「心臟言神有八變,後四臟但言臟變,不言神變者,以神為魂魄意之主,言其神變則四臟可知,故略而不言也。」與此注正合。袁刻「心臟言神」誤作「之神」;「意志」下空十一格,不合。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

人分所得,肺小則少飲漿水。又肺小不受外邪,故不病喘渴。喝,喘聲。

平按:《甲乙》無「喝」字。

大則喜病胸痹喉痹、逆氣。

肺大喜受外邪,故喜病痹及逆氣也。

平按:「大則」下,《靈樞》、《甲乙》有「多飲」二字。《甲乙》無「喉痹」二字。

肺高則上氣,肩息欲咳;

肺高則上迫缺盆,故上氣喘息。兩肩並動,故曰肩息。又肺上迫,故數欲咳。

平按:「肩息欲咳」,《靈樞》無「欲」字,《甲乙》作「喘息咳逆」。

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

賁,當膈也,補昆反。氣來委膈,下迫於肝,致脅下痛,以肝居脅下故也。

平按:「居賁」《甲乙》作「逼賁」。「迫肝」《靈樞》、《甲乙》作「迫肺」。注「委膈」,原校作「垂膈」。

肺堅則不病咳上氣;

肺臟堅固,不為邪傷,故無咳與上氣也。

平按:「咳」《甲乙》作「咳逆」。

肺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以上四臟之變,例同心臟。

平按:「善」《靈樞》作苦。《甲乙》「易傷」下有「也」字,注云:「一雲易傷於熱,喘息鼻衄。」

肺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偏傾者,隨偏所在,即偏處胸痛也。

肝小則安,無脅下之病;

肝小不受外邪,故安,無兩脅下痛。

平按:「安」上,《靈樞》有「臟」字。

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喜鬲中,且脅下痛。

胃居肝下,咽在肝傍,肝大下逼於胃,傍迫於咽,迫咽則咽膈不通飲食,故曰膈中也。肝大受邪,故兩脅下痛。

平按:「咽,迫咽」三字原缺,謹據《甲乙》補。「喜」《靈樞》作「苦」。

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急,為息賁;

肝高上支於膈,又切於脅,支膈切脅既急,即喘息於賁,故曰息賁也。

平按:「切」《甲乙》作「加」。「急」《靈樞》作「悗」。

肝下則安胃,脅下空,空則易受邪。

胃居肝下,是以肝下則安於胃上,脅下無物,故易受邪氣。

平按:「安胃」《靈樞》作「逼胃」。

肝堅則臟安難傷也,

肝堅則外邪不入,故安,難傷也。

肝脆則喜病消癉易傷也。肝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肝偏傾則脅下偏痛也。

偏近一箱,則一箱空處偏痛也。

平按:「偏痛」,「偏」字《靈樞》無。

脾小則安,難傷於邪也;

脾小外邪不入,故安而難傷也。

脾大則善湊而痛,不能疾行。

,以沼反,胠空處也。脾大湊向空□而痛,大□不行則□胠空也。

平按:「善」《靈樞》、《甲乙》作「苦」。「□」《甲乙》音「停」。注「不行」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力」。「則」下原缺一字,袁刻作「脅」。

脾高則引季脅而痛;

脾下則□緩,高則□牽,季脅中痛也。

脾下則下加於大腸,加於大腸則臟外善受邪。

脾下即是大腸,故脾下加,出於脾臟所居之外,故喜受邪。

平按:「外善受邪」《靈樞》無「外」字,「善」作「苦」。

脾堅則臟安難傷也;

外邪不傷,故安。

脾脆則喜病消癉易傷也。脾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脾偏傾則喜瘈喜脹。

瘈,充曳反,牽縱也。脾偏形近一箱,動而多痹①,又氣聚為脹也。

平按:「喜瘈喜脹」《靈樞》作「善滿善脹」,《甲乙經》作「瘈瘲喜脹」。

①「痹」,人衛本注曰:據經文當是「瘈」字。

腎小則安,難傷也;

腎小不受外邪,故安而難傷也。

腎大則喜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傷以邪也。

腎大在於腰中,故俛仰皆痛也。

腎高則善背膂痛,不可以俛仰;

腎高去腰,著於脊膂,故脊膂痛,不得俛仰也。

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俛仰,為狐疝。

腎下入於尻中,下迫膀胱,故尻痛不可俛仰。疝,所奸反,小腹痛,大小便難,曰疝。疝有多種,此為狐疝,謂狐夜時不得小便,少腹處痛,日出方得,人亦如此,因名狐疝也。

腎堅則不病腰背痛

腎在腰背之間,故腎堅則腰不痛也。

腎脆則喜病消癉。腎端正則和利難傷也,腎偏傾則喜腰尻偏痛。

二腎有一偏傾,則偏處痛也。

平按:「癉」下,《靈樞》、《甲乙》有「易傷」二字。

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以喜常病也。

人之五臟,受之天分,有此二十五變者,不由人之失養之愆,故雖不離屏蔽,常喜有前病也。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五臟二十五變皆在身中,變生常病亦居其內,未知因候,知以為調養也。

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

理者,肉之文理。粗,音麤也。

骭者心高,骭小短舉者心下。骭長者心堅,骭弱以薄者心脆。骭直下不舉者心端正,骭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骭,胸前蔽骨,蔽心神也。其心上入肺中,不須蔽骨,故心高以無蔽骨為候也。高者,志意高遠也。故短小舉者,為心下之候。下者,志意卑近也。

平按:「骭」,《靈樞》作「□」。「弱」下,《靈樞》、《甲乙》有「小」字。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掖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好肩膺者肺端正,脅偏竦者肺偏傾也。

大肩,胸膺反□喉骨陷入,肺必高上。

平按:「巨肩」,「巨」字原鈔作「臣」,謹依《靈樞》、《甲乙》作「巨」。「掖」《靈樞》、《甲乙》作「腋」。「好肩膺」《靈樞》、《甲乙》作「背膺厚」。「竦」《靈樞》作「疏」,《甲乙》作「竦」,注云:「一作欹。」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菟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骹,足脛也。反,前曲出也。

平按:「菟」《靈樞》作「兔」,《甲乙》作「脆」。「好好」《靈樞》、《甲乙》均不重,恐衍。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揭,舉也,起輒反。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

一箱獨高為偏。

平按:「高耳」《甲乙》作「耳高」。

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

凡此二十五變,過分以為不善,減則為病,持平安和,以為大則也。

平按:「減」原鈔作「咸」,謹依《靈樞》、《甲乙》作「減」。

黃帝曰:善哉,然非余之所問也。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感也,甚寒大熱,弗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內,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於病者,何也?願聞其故。

子言五臟之變,所知是要,然非吾之問本意。問本意者,人生盡於天壽,內則深憂大恐,外則甚寒極熱,然無所傷,不為病也。而有外無寒暑之侵,內去怵惕之懷,而疾病百端,其故何也?

平按:「感」《靈樞》作「減」。

岐伯曰:五臟六腑者,邪之舍也,請言其故。

五臟六腑堅端正者,和利得人,則道之宅也。臟腑脆而偏傾,則邪氣舍也。為道之宅,則其性和柔,神明聰利,人之受附也。為邪之舍,不離病也,心姦邪也,喜為盜也,乖公正也,言不恆也。是知二十五變,雖得之於天,調養得中,縱內外邪侵,不為病也。乖和失理,雖不離屏蔽,終為病也。前言一臟各有五病,未極理也;今言一變具有五臟,方得盡理,故請言故也。

五臟皆小者,少病,善焦心愁憂;

夫五神以依臟,故前言心臟之變,神亦隨之;次說四臟之變,不言神變;今總論五臟,初有四變,唯言於神,次有二變,但說於臟,次有二變,復但言神也。心臟形小,外邪難入,故少病;神亦隨小,故不自申焦心愁憂也。

平按:《靈樞》、《甲乙》「善」均作「苦」;「愁憂」上均有「大」字。注「自申」,袁刻「自」作「白」。

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

措,置也,旦①故反。

平按:「憂」上,《靈樞》、《甲乙》均有「以」字。「舉措」正統本《甲乙經》作「舉指」。

①「旦」,人衛本注曰:疑「且」之誤。今查仁和寺本,其字形在「旦」與「且」之間,視之為「且」亦

可。

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

意志卑弱。

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於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五臟皆偏傾者,邪心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覆言語也。

喜,虛意反,好也。和謂神性和柔,利謂薄於名利,並為人所附也。

平按:「得人」下,《靈樞》、《甲乙》均有「心」字;「喜盜」均作「善盜」。「不可以為人」,《甲乙》無「以」字。「覆」《甲乙》作「復」。

32 臟腑之一 | 臟腑應候 32
關於「太素/五臟命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