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五臟刺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 >> 五臟刺 |
黃帝內經太素 |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五邪篇》,又見《甲乙經》卷九第三至第八等篇。
肺病有五②。
平按:「皮膚」下《靈樞》有「痛」字,《甲乙》有「痛發」二字。
①「寒熱」前,盛文堂本有「痛」字。
②「有五」,盛文堂本誤作「五有」。
取之膺中外輸,背三椎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起之。
膺中內輸,在膺前也;膺中外輸,肺輸也,在背第三椎兩傍。心輸在第五椎兩傍,各相去三寸,按之快然,此為輸也。肺之五病,取於肺輸及肺缺盆中也。
平按:「輸」《靈樞》作「腧」,《甲乙》作「俞」。「三椎五椎」《靈樞》作「三節臟」,《甲乙》無「五椎」二字。「以起之」《靈樞》、《甲乙》作「以越之」。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者,善瘛節時腫,
肝病有四也③。
平按:「則兩脅中痛」《甲乙》作「則病兩脅中痛」。「行者善瘛節時腫」《靈樞》作「行善掣節時腳腫」,《甲乙》作「胻節時腫善瘛」。
③「也」字,盛文堂本無。
取之行間以引脅下,
行間,足厥陰脈滎①,肝脈也,在大指間。肝在脅下,故引兩脅下痛,與《明堂》少異也。
①「滎」,盛文堂本作榮;仁和寺本亦作「滎」。
補三里以溫胃中,
三里,足陽明胃脈。人病寒中,陽虛也。故取三里補足陽明,即胃中溫也。
取血脈以散惡血,
惡血在內上下行者,取其病處脈血見者,刺而散之也。
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痹。
耳間青脈,附足少陽脈瘛脈,一名資脈,在耳本,如雞足青脈絡,刺出血如豆,可以去痹也。
平按:「痹」《靈樞》作「掣」,《甲乙》作「瘈」。注「附」,袁刻作「跗」。
邪在脾胃,則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里。
陽氣,即足陽明也。陰氣,即足太陰也。此脾之七病,皆取三里以行補瀉,故曰調之。
平按:「則肌肉痛」《靈樞》、《甲乙》作「病肌肉痛」。「善肌」,袁刻誤作「善肌」。「皆調於三里」《靈樞》作「皆調其三里」。
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如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湧泉,足少陰脈井,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中。崑崙,足太陽經,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腎之痹病,皆取此二穴,刺去血也。
平按:「則骨痛」《靈樞》、《甲乙》作「則病骨痛」;「按如不得」作「按之而不得」。「頸項痛」《甲乙》作「頸項強痛」。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
心病三種,皆調其手心主經脈之輸也。
平按:《甲乙》「喜悲」作「善悲」;「而調之其輸」作「而調其俞」。
參看
五刺 | 五節刺 |
關於「太素/五臟刺」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