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三變刺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 >> 三變刺 |
黃帝內經太素 |
|
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二第六《壽夭剛柔篇》,又見《甲乙經》卷十第一。
黃帝問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黃帝問曰:刺三者奈何?[平按:《靈樞》「三」下有「變」字。]伯高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
刺營見血,出惡血也;刺衛見氣,出邪氣也;刺痹見熱,故曰三變。寒溫之氣停留於經絡,久留針,使之內熱①,以去其痹也。[平按:注「寒溫」,「溫」字恐「濕」字傳寫之誤。]黃帝問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
痛而皮不仁。
怫愾,上,扶物反;下,許氣反。氣盛滿貌。賁響,腹脹貌也。
平按:「氣痛時來時去」《靈樞》作「氣通時來時去」,《甲乙》作「氣血時來去」。「皮不行」《靈樞》、《甲乙》作「皮不仁」。
①「熱」,盛文堂本誤作「勢」。
黃帝問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曰:刺布衣者,必火焠;刺大人者,藥熨之。[平按:《靈樞》、《甲乙》「必火焠」作「以火焠之」;「藥」上有「以」字。]黃帝問曰:藥熨之奈何?伯高曰: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升、桂一升,[平按:醇酒「二十升」《靈樞》作「二十斤」。蜀椒「四升」《靈樞》、《甲乙》作「一升」。乾薑「一升」《靈樞》作「一斤」。「桂一升」《靈樞》作「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平按:《甲乙》「皆□咀」作「各細□咀」;「漬酒中」作「著清酒中」;「四丈」下有「二尺」二字。]皆並內酒中。置酒馬矢溫中,蓋封塗,勿使泄。[平按:「溫」《靈樞》、《甲乙》「熅」。「蓋」《甲乙》作「善」。《甲乙》「泄」上有「氣」字。]五日夜,出布綿絮,曝干復漬,以盡其汁。[平按:《甲乙》「絮」上無「綿」字。《靈樞》「曝干」下有「之,干」二字。]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平按:「乃出干」《靈樞》「干」下重一「干」字,《甲乙》作「乃出布絮干之」。]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平按:「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甲乙》作「與絮布長六七尺,為六布」。]即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平按:《甲乙》「所刺」作「所乘」。]令熱入於病所,[平按:《靈樞》、《甲乙》「入」下有「至」字。]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即汗出,灸巾以試身,[平按:《靈樞》作「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法,病已矣。此所謂內熱者也。
酒、椒、姜、桂四物,性熱又泄氣,故用之熨身,身腠適而可刺也。此在冬日血氣不流之時,熨之令通也。□②,弗禹反。咀,才禹③反。□咀,謂調粗細分等也。晬,祖類反,一日周時也。
平按:「如此法,病已矣」,《靈樞》、《甲乙》無「法」字。「矣」《甲乙》作「失」。
②「□」,盛文堂本誤作「咬」。
③「才禹」,盛文堂本作「□與」。
參看
三刺 | 五刺 |
關於「太素/三變刺」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