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微生物學/白色念珠菌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醫學微生物學》 >> 病原性真菌 >> 溶部真菌 >> 白色念珠菌
醫學微生物學

醫學微生物學目錄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通常存在於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腸道陰道,一般在正常機體中數量少,不引起疾病,當機體免疫功能或一般防禦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約作用失調,則本菌大量繁殖並改變生長形式(芽生菌絲相)侵入細胞引起疾病。

本菌細胞呈卵圓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蘭氏染色陽性,但著色不均勻。在病灶材料中常見菌細胞出芽生成假菌絲,假菌絲長短不一,並不分枝,假菌絲收縮斷裂又成為芽生的菌細胞(圖20-3)。

白色念珠菌患者痰液直接塗片革蘭氏染色


圖20-3 白色念珠菌患者痰液直接塗片革蘭氏染色

本菌在血瓊脂或沙保氏瓊脂上,37℃或室溫孵育2~3日後,生成灰白乳酪樣菌落,塗片鏡檢,可看到表層為卵圓形芽生細胞,底層有較多假菌絲。若接種於4%玉蜀黍瓊脂上,室溫孵育3~5日可見假菌絲,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圖20-4)。

白色念珠菌


圖20-4 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體許多部位,可引起:1.皮膚念珠菌病,好發於皮膚皺褶處(腑窩、腹股溝乳房下,肛門周圍及甲溝,指間),皮膚潮紅、潮濕、發亮,有時蓋上一層白色或呈破裂狀物,病變周圍有小水泡。2.粘膜念珠菌病,以鵝口瘡口角炎陰道炎最多見,在粘膜表面蓋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剝除後,留下潮紅基底,併產生裂隙及淺表潰瘍。3.內臟及中樞神經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膚等處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腸胃炎、心內膜炎腦膜炎腦炎等,偶而也可發生敗血症

採取檢材直接檢查可見卵園形細胞,有芽生孢子和假菌絲,接種沙保氏基可長出類酵母型菌落。與其他念珠菌鑒別有1.王蜀黍或米粉培養基上可產生厚膜孢子(圖20-4),2.在動物血清或人血清中37℃1-3小時形成芽管。3.發酵葡萄糖麥芽糖產酸不產氣,不發酵乳糖,4.靜脈接種家兔或小白鼠致死,在腎皮質上許多小膿瘍。

念珠菌病預防主要是個人清潔,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治療淺表感染可擦龍膽紫雷瑣辛制黴素,二性黴素B或咪唑藥物局部應用,全身性感染可滴注二性黴素B,口服5-氟胞嘧啶克霉唑,及大蒜素靜脈滴注等。

參看

32 溶部真菌 | 新型隱球菌 32
關於「醫學微生物學/白色念珠菌」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