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兒科學》 >> 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 >> 新生兒黃疸 >>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兒科學

兒科學目錄

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後2~3天皮膚或/和粘膜出現黃染,全身情況良好,無其他病態,持續約一周消退者,稱為生理黃疸

(一)臨床表現

生理性黃疸大多在生後2~3日出生,第4~6日最明顯,足月兒多在生後7~10日內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第3~4周消退。

黃疸先見於面、頸,然後可遍及軀幹及四肢,一般稍呈黃色,鞏膜可有輕度黃染,但手心足底不黃。除黃疸外,小兒全身健康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状,大小便顏色正常。

(二)實驗室檢查

正常新生兒臍血膽紅素最高約51.3μmol/L(3mg/dl),在生後4天左右達高峰,一般不超過171~205μmol/L(10~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6.5μmol/L(15mg/dl),以後逐漸恢復。凡登白試驗呈間接反應。尿中膽紅素陰性,糞內膽色素增多。

(三)延遲消退的常見原因和處理

生理性黃疸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綜合性的,因此其嚴重程度和消退時間常受下列因素的影響。

1.母親產前用藥:如給母親產前應用了大量催產素維生素K等。

2.產程中有窒息缺氧:由於呼吸困難、缺氧,一方面加重了酸中毒,另方面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影響了膽紅素的代謝進程;

3.分娩時損傷出血,使膽紅素產生增加;

4.產後受凍、飢餓:此時體內游離脂肪酸等有機陰離子增多,與膽紅素競爭與白蛋白結合,而使膽紅素游離血中,延遲餵養,胎糞排出延遲,可增加腸一肝循環,使血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加。

為了預防新生兒發生高膽紅素血症,孕母產前用藥要慎重,能不用的藥物盡量不用;分娩過程中嚴密監護,以免胎兒發生窒息和產傷;生後注意保持新生兒體溫,適當提早餵養。若已發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除病因治療外,可應用光療、血漿或白蛋白等治療。

參考

32 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 | 新生兒肝炎 32
關於「兒科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