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通史/近代中藥學、方劑學的新成就
醫學電子書 >> 《中國醫學通史》 >> 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中醫篇 >> 近代中藥學、方劑學的新成就 |
中國醫學通史 |
|
中藥學的發展
近百年來,在西醫學大量傳入的影響下,我國傳統醫學受到衝擊和歧視。由於中藥治病療效顯著,它的存亡直接關係到人民健康和國計民生,因而受到廣泛的重視,得到較大的發展。
一、古本草著作的整理研究
《神農本草經》的輯佚
顧觀光於道光24年(1844年)完成《神農本草經》重輯本四卷。
《神農本草經》的注釋和闡發
近代對《本草經》的彙纂、注釋和闡發有較大進展,其中以仲昂庭、沉其煜、蔡陸仙等人的著作較為突出。
蔡陸仙,於l937年編成《中國醫學匯海》。書中分為經、史、論說、藥物、方劑、針灸七部,其中經部首列《神農本草經》及各家論注。
二、藥性、藥效研究的進展
長期以來我國醫藥學家從臨證實踐中深切體會,必須熟知藥性、藥效,針對患者病情選擇用藥,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到近代,隨著生物學、化學等學科的發展,醫藥學家不僅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對藥物功效作較深入的探訪,同時也試圖採用國內外學者某些研究方法,以確認藥物功效,取得了一些進展。
傳統的藥效理論研究
近代醫家在繼承前代經驗的基礎上,十分重視以藥物功效分類研究中藥,其中比較突出的首推屠道和《本草彙纂》。
周岩的《本草思辨錄》更具有特色和深入。周岩於1904年初夏編寫成《本草思辨錄》四卷。
效研究的新進展
這一時期,在「中醫科學化」思潮的影響下,一些醫家不滿足於傳統的藥效理論研究,他們試圖採用西醫藥理解釋藥物功效,或是採用化學分析、提取藥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確認藥效。突破了原有的框架,開創了藥效研究的新途徑,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留日學者丁福保是其中較突出的代表。
丁福保於1933年編寫成《中藥淺說》。書中按藥物功效,以西醫藥理論分為強壯健胃消化藥、解熱藥、利尿藥、鎮痛鎮靜鎮痙藥、鎮咳祛痰藥、收斂藥(或有止瀉止血之效)、興奮藥、瀉下藥、變質解凝藥、驅蟲藥10類。
繼《中藥淺說》之後,又有趙體乾編述的《中藥新說譯解》(約1936年)。
與此同時,福建仙游醫家溫敬修編寫的《實驗藥物學,經秦伯未校訂,1935年由上海中醫書局出版。全書分正編、續編,收載藥物587種(其中植物部466種、礦物部52種、動物部69種),分為強壯藥、強(健)胃消化藥、瀉下藥、利尿藥、收斂藥、衝動藥、祛痰藥、解熱藥……等23類,對藥物科屬、異名、形態、成分、效用、處方、禁忌、用量等均有記述,尤其著重於對藥物功效的闡述。
總之,近代研究藥物功效的方法有較大進展,用化學分析、提取藥物有效成分是其中一種手段,從總體上看它對於投進藥效研究的深入發展有一定作用。
三、中藥鑒別與炮炙
藥物鑒別
《增訂偽藥條辨》是曹炳章在鄭肖岩《偽藥條辨》的基礎上增補編寫的一部集大成的鑒藥專著。鄭肖岩於1901年著成《偽藥條辨》一卷,收載藥物110種。曹炳章(1877~1956年),字赤電,浙江鄞縣人,出身於商賈家庭,通曉中醫中藥。1913年在紹興發起創設「和濟藥局」,倡導藥品改良。先後出任神州醫藥總會紹興分會評議,中央國醫館名譽理事,熱心發展中醫事業,主編《中國醫學大成》,著述亦多。於1927年夏編寫成《增訂偽藥條辨》,《增訂偽藥條辨》分為四卷,凝集了兩位醫學家的智慧與經驗,書中共載藥110種,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木、石、蟲介、獸8部。
《增訂偽藥條辨》於1928年由紹興「和濟藥局」刊印,在國內廣泛流傳,對於提高醫藥人員鑒別藥物能力,豐富藥物知識,有著較大影響。
其後,有陳仁山的《藥物出產辨》(1931年);汪雪軒《鑒選國藥常識》(1936年)。
總之,近代中醫藥工作者的鑒藥經驗更加豐富,有關藥物真偽品種、形態與功能的對比更為細緻和全面,並在小範圍內引用了彩繪、攝影及理化鑒定等新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宏觀寫生的不足。但從整體看,近代鑒藥工作仍處於傳統經驗觀察階段,使藥物鑒別學的發展受到不少限制。
近代製藥學的發展
近代刺藥學,包括中藥製劑與生藥炮製兩大內容。與傳統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進展相較而論,中藥製藥學是近代中醫藥領域中發展較快的一個分支,出現了一批從事製藥的專門人才和有見地的製藥專著。
近代中藥製藥學的發展有幾個明顯特點:①倡導改革,吸收新說。②重視傳統理論對炮製與製藥學的指導作用。③強調製藥標準,即符合藥學藥性原理,製作得當,生熟有度。粗略統計,這一時期製藥方面論著約十餘種,其中學術成就較突出的有楊叔澄《中國製藥學》和周復生《藥業指南》四、藥用植物、圖鑑及其它
隨著近代生物學、藥理學等學科的發展,不少學者、藥學家注重對藥用植物、常用藥物作實地考察彙集,並對藥物科屬、形態、成分等進行較深入的研究,拓寬了藥物學的研究領域,其中成就較突出者有吳其浚、趙燏黃、楊華亭等。吳其浚(1789~1847)博學多才,「官跡半天下」。平生酷愛研究各種植物,公餘閒暇常精心收錄經、史、子、集、方誌中有關水陸草木的記述,彙編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收栽植物838種。
方劑學的成就
由於近代對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新的經驗不斷豐富,治療方法漸趨多樣化,作為辨證論治的主要工具的方劑學也隨之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對方劑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大型方書的繼續整理和編纂單方、驗方、秘方的彙編整理工作更為突出。不少醫家在努力探索中醫學發展的同時,吸收了一些近代西醫藥學的知識,編寫出一些彙集中西醫的驗方著作,從方劑學方面為中西醫的匯通做了初步嘗試。
這一時期方劑學研究的特點是由博返約,向理論研究深化。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如下:
費伯雄著於1865年,費氏針對《醫方集解》所載方藥詳加評論,從中反映出費氏在方劑學理論研究方面的見解和成就。作者強調辨證論治,反對濫用方藥。他的評述對後世深入學習方劑理論,正確掌握制方之法及臨床用途,具有較高價值。
該方不僅是一部簡明實用的教本,也是當時較好的方論著作《時方論》以闡述主理的主要內容,所列87方(例案),方論緊密結合,論述簡明透徹。
近百年來,不少醫家長期致力於整理編纂古今方書,取得較突出的成就,較早的有文晟輯《醫方十種彙編》。
在此之後,出現了多種大部頭的總結性方書,如曹繩彥《古今名醫萬方類編》、吳克潛《古今醫方集成》、察隨仙《中國醫藥匯海.方劑部》等等,並有一些溝通中西醫的著作。
這一時期,單方、秘方、驗方的收集取得較突出的成就,據不完全統計,先後編纂刊印的各種方書約達300種,其中有一些流傳較廣和有特色的著作。
於1846年仲春匯編成。全書約92門(部),各病症下附有單方、驗方,共收3240餘萬。以價廉,易得,有效為原則,力求方藥穩妥。
王士雄一向重視收集單方、驗方,18454年輯《四科簡效方》便於窮鄉僻壤,無醫少藥之地查用;此外尚有龔自家等《醫方易簡新編》;黃伯垂《經驗良方大全》;楊馥焦、潘之偉《經驗秘方》李克蕙《驗方輯要》等。
此期還有不少匯通方書,如丁福保《中西醫方會通》,陳繼武《中西驗方新編》以及唐川《六經方證中西通解》等。
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中醫篇 | 近代中西醫匯通之探索 |
關於「中國醫學通史/近代中藥學、方劑學的新成就」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