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通史/近代中醫教育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國醫學通史》 >> 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中醫篇 >> 近代中醫教育
中國醫學通史

中國醫學通史目錄

目錄

晚清時期的中醫教育

近代中醫教育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晚清時期,從清同治元年(1862年)京師開設同文館、太醫院教習廳復設醫學館,至光緒末年各地出現的中醫社團組織,為官辦醫學教育延續及民辦中醫教育之興起。

第二階段北洋政府時期,從民國二年(1913年)神州醫藥總會晉京懇請提倡中醫中藥、准予另設中醫醫藥專門學校,l925年全國教育聯合會議決請教育部明定中醫課程並列入醫學教育規程案,為我國中醫界申請辦學立案成功開始。

第三階段民國時期,從1929年至1949年,那是我國中醫界在艱難困苦的歷程中堅持學校教育、興辦發展學校教育,闖出了一條教育自立的道路,成為中醫近代史光輝篇章之一。

近代中醫教育,當然還包括傳統的以師帶徒教育,其與中醫院校教育並存互為補充發展,在近代中醫教育史上仍占居一定位置。

光緒24年(1898年)期間,設立醫學堂,歸大學堂兼轄。變法失敗,一切「新政」均被推翻,獨京師大學堂獲得保存,及至光緒28年(1902年)春張百熙擬《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大學專門分科課目中,醫術列於第七,下分醫學及藥學兩目。

京師大學堂為適合醫學專門教育需要,旋於1903年規畫一醫學館。

光緒33年(1907年)將京師醫學館改為京師醫學專門學堂,中西學科肄業,各以深造有得,切於實用為宗旨,其應如何補習普通偏設課程,酌定年限,由學部遴員詳議。但由於當時我國無論是中醫教育或西醫教育,都缺乏辦學經驗,學部無法具體釐定各門科目教學規程,遂將京師醫學專門學堂學生全部送日本學習,朝廷官辦中醫教育至此暫停。

我國近代史上民間最早出現的中醫辦學機構,是浙江省瑞安縣利濟醫學堂。利濟醫學堂創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主辦人陳虯,字志三,號蟄廬,樂清人,1885年集同志建院於浙江溫州府瑞安城東,實欲借學堂為造就人材之地(LinQianliang Ear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hools inModer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History,1980,10(2):90.林乾良:我國近代早期的中醫學校,中華遠史雜誌,1980,10(2):90)。

1912年醫學求益社改名醫學衛生社,宗旨更加明確;「聯絡醫界團體,振興醫務教育」。(TeachingMaterials of Guangdong Medicine and BeneficenceAssociation Guangzhou Shigi Puhuaiyi Guandong YamianEdition,1914.廣州醫學求益社卷,廣州十七甫懷驛關東雅面印本,1914),1917年該社衍生「廣東中醫教員養成所」,1918年原求益社同人又創辦「廣東醫學實習館」,直至1924年,全部歸併入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由此可見,近代中醫院校實際上誕生於中醫藥社團組織,而中醫藥社團組織為謀求自身集團利益又必須創辦發展自己的教育事業,培養一批能為該集團利益服務的專門人才。

北洋政府時期的中醫教育

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教育部召開第一屆臨時教育會議。到會議員80餘人。提案92件。同年9月3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學校系統。其後陸續頒布各科學校令。即《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ShuXincheng. Introductory Remarks in New Education Decreeof Republic of China. Shangwu PublishingHouse,1923:1.舒新城: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例言,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1.)。

《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有關醫藥教育規程令頒布兩次。第一次民國元年(1912年)11月22日部令第25號。《醫學專門學校規程令》部令第26號《藥學專門學校規程令》,醫藥兩門各課程學科均漏列中醫中藥。第二次民國二年(1913年)1月,教育部公布大學規程,大學共分文、理、法、商、工、農、醫七類,醫類又分醫學與藥學兩門,也都沒有把中醫藥科列入以內。因此,北洋時期中醫教育的焦點,首先是爭取辦學立案,將中醫教育列入學制系統之內。教育系統漏列中醫藥案,引發了近代醫學史上首次抗爭救亡運動。上海神州醫藥總會余伯陶等人,立即和各地醫學團體進行聯繫,至1913年10月有19個省市醫學團體響應。並派代表參加「醫藥救亡請願團」推舉惲薇蓀(北京)、葉晉叔(上海)為代表。此外尚有藥業方面,同仁堂西鶴年堂等參加。代表於1913年11月23日起程赴京請願。《神州醫藥總會請願書》是一份非常珍貴的近代中醫教育史資料。現文摘如下:

「為請求建議,呈為懇請提倡中醫中藥,准予另設中學(註:指中醫學)醫藥專門學校,以重民命而順輿情事……」「今者民國肇始,力圖自強,我國醫藥人材,方將與世界各國競勝爭雄,教育部太部定章,於醫學課程獨取西法,不及中學,此雖迫於世界進化之大勢,別具苦心,然會員等愚以為醫藥為衛生強種之要素,與國計民生有絕大關係;速舉中醫中藥切實整頓則可,逐如淘汰則不可……」(MedicalJournal. 1922,(8):81-86.醫學雜誌,1922,(8):81~86)。

請願書全文很長,最後提出八條具體措施,即設立中國醫藥書編輯社;開設醫院;開設中醫補習學校;規定診察手續及立案程式;刪補丸散膏丹暨各種藥品;設立醫藥藏書樓、藥品陳列所;設藥品化驗所;編輯醫學報等。請願書結尾曰:「大部為全國教育總司,必能下順輿情,俯加採擇,當無畸輕畸重之虞。所有請求懇請建議提倡中醫中藥,准予另設專門學校各緣由,除向教育部懇請,議會請求外,理合抄具簡章,吳請俯充批示祗遵,不勝迫切待命之至。謹呈。」(MedicalJournal. 1922,(8):81-86.醫學雜誌,1922,(8):81~86)。

北洋政府教育部在群眾輿論壓力下,1914年1月8日函復余德勛(余伯陶)請願書。該批示認為:「本部對於醫學,只期學術完備,求合於世界進化之大勢,然後檢疫,衛生諸政,冀可推行無礙,並非於中醫、西醫有所歧祝也。」(ChenBangxian.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shanghai: ShanghaiMedical Book store,1929:138.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醫書局,1929:138)。

繼教育部批覆之後,北洋政府國務院於1月16日也發下正式復文:「查中國醫學,肇自上古,傳人代起,統系昭然,在學術固已蔚為專科,即民生亦資具利賴,前此部定醫學課程,專取西法,良以歧行不至,疑事無功。先其所急,致難兼采,初非有廢棄中醫之意也。來呈述理由五端,尚屬持之有故,擬辦各宰,亦均具有條理,除釐訂中醫學校課程一節暫從緩議外,其餘各節,應准分別籌辦。仍仰隨時呈明地方行政長官立案,俾資查考以便維持。此批。」(Reply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Council to sheuzhou GeneralMed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Journal, 1922, (8):89.國務院批答神州醫藥總會批調,醫學雜誌,1922,(8):89)。

教育部和國務院的答覆,明確表示並非於中醫有所歧視、廢棄之意,基本同意了全國醫藥救亡請願團要求,准予分別籌辦。雖然對中醫學校課程要暫緩議定。但原則上已表示准許不加反對。這次請願的初步勝利,為以後各地中醫學校立案成功奠定基礎。

民國初年我國中醫界爭取教育立案,雖然未能達到將中醫教育列入教育系統之目的,但它迫使北洋政府當局公開肯定中醫中藥的重要作用,答應中醫藥學校課程暫從緩議,允許民間中醫學校可先行自謀組建。社會各界也給予中醫辦學以大力支持,從而給中醫教育造成了一個較寬鬆的發展環境,於是有了1915年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及1917年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在內務部立案成功的先例。

1915年上海名醫丁澤周(丁甘仁)、夏應堂等人發起籌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向北洋政府備案。丁澤周《為籌建上誨中醫專門學校呈大總統文》。

丁澤周呈文,反映了我國近代中醫界辦教育的勇氣及呼聲。其以簡練文字,論述了創辦中醫教育目的意義、途徑方法,需融匯中西教學之所長。全文層次分明,鋪敘委婉,北洋政府接文後交教育部及內務部作謹慎批覆。教育部復稱;「今丁澤周等欲振餘緒於將湮,設學堂而造士,兼附設醫院,兼聘西醫,具融會中西之願,殊足嘉許。」內務部批云:「教育部既深嘉許,本部自所贊同,應準備案,俟該校課程擬定後送部核查可也。(Symposiumof TCM Education. Shanghai Research Society of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1939:2~3.中醫教育討論集,上海中西醫藥研究社,1939:2~3)。

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於1917年正式招生上課,謝觀首任校長,所聘教師曹家達、丁福保陸淵雷黃體仁余聽鴻等,均有名望。l931年學校改名上海中醫學院丁濟萬繼任院長。

廣東近代的中醫教育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其影響力僅次於上海。1913年2月,廣東中醫藥兩界人士聯合粵九大善堂力量,假座廣州十八甫路愛育善堂,商議籌辦粵省中醫中藥學堂事宜:「聞因教育部頒布醫藥學堂章程,專西遺中,該堂院等擬辦中醫中藥學堂,以期研究。」(Recordsof Guangdong,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to Build a Schoolof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Chinese Pharmaceuticals.Guanghua Medical and Health Journal, 1913,(8):50.廣東九總善堂院集議籌辦中醫中藥學堂匯錄,光華醫事衛生雜誌,1913,(8):50)。

1913年3月,省港藥材行及廣東中醫界假座廣州上九路張大昌壽世會館集議,即席決定成立「中醫藥學校省港籌辦處」,一致公推廣東近代著名教育家盧乃潼任籌辦處主席(總理),以資責成籌辦廣東中醫專門學校。19l6年上海方面傳來中醫專門學校內務部立案成功消息,1917年冬盧乃潼親赴北平拜會內務部余某,從1915年至1928年,各地興辦的中醫院校還有河南中醫專門學校湖北中醫專門學校福建中醫專門學校長沙明道醫學校等,惜未見有更詳細的文獻資料。這一時期我國中醫辦學教育僅屬初建起步階段,有關教學上許多問題如教材編寫、課程設置、學科建設、師資培訓、附屬醫院創辦適應臨床教學需要等等,仍存待於以後發展成熟。

南京政府時期的中醫教育

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取代北洋政府成立南京政府。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國民政府衛生部在南京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行政會議,會議討論了余雲岫等四人提出的四個廢止中醫案,合併為「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分為甲乙丙三項,其中乙項為「禁止舊醫學校」。同年4月29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布告第八號,飭令中醫學校改稱傳習所,此項傳習所不在學制系統之內,即無庸呈報教育機關立案。

國民政府教衛二部公開壓制中醫教育,給民國時期的中醫辦學增添極大的困難。在這重重障礙下,我國中醫藥界一方面以辦學形式進行艱苦的抗爭,把興辦教育作為自救的途徑;另一方面更加深入地進行醫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從而豐富充實了近代中醫學校教育內容。

醫學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中醫教育尤其如是,各地中醫院校創辦伊始,即把附屬醫院建設擺到議事日程。

上海廣益中醫院

1917年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正式招生開始上課,為擴充培植國醫人才,謀求師徒傳授改進之計劃。校長丁甘仁及其子仲英於1921年創設上海廣益醫院,地址南市方斜路,其後又創設廣益中醫北院,丁仲英任南北兩院院長,主持院務,督率同人,既贈醫施藥於貧苦民眾,又臨症授徒於莘莘學子,實開中醫設立醫院之先聲。(DingZhong Ying significance of open campaign of Candidatesfor deputy to the National Congress. Guanghua Journal ofTCM, 1937,4(9):3.丁仲英:國大代表候選人公開競選之意義,光華醫藥雜誌,1937,4(9):3)。

據何時希先生回憶:廣益醫院以南院為主,有高等病房,收費為日一二元,由程門雪為主任,負責醫療事務,屢挽危症。當時頗著聲望,縉紳富豪有病者趨之;二等病房每床來日幾角錢,重病亦有主任診治。另有一奇特的三等病房,多為紳商損款所設,病人系老弱、癱痿廣益強院接受之,則捐款有來源也。

廣益醫院不僅是中醫專門學校臨症教學基地,也是上海中醫學會會員活動場所。近代名醫丁仲英、謝利恆曹穎甫徐訪儒秦伯未余繼鴻、程門雪等。經常在此分析疑難病案,主持學術討論。從1921年至1925年,一共進行26次臨床病例討論。如1924年l2月1日為該院第23次討論會之期,參加者50餘人,余繼鴻任評議長主席,秦伯未充當臨時記錄員,曹穎甫、傅雍言、郭立名等人就喉科白喉一症如何消退喉中白腐問題提出自己學術見解。

(QinBowei Record of 23rd conference Chinese Journal of TCM,1924 (10):2.秦伯未:第23次討論會紀事,中醫雜誌,1924,(10):2)。

1926年,丁甘仁創建的滬南、滬北廣益中醫院在國內已頗具影響。丁氏辦院宗旨一是使在校學生有實習機會,二是嘉惠貧病。丁氏逝世後,後人撰《丁甘仁墓表》記曰:「歐風東漸以來,厭故喜新者,每譏中醫蹈於虛,非若西醫驗諸實,先生雅不以為然,惟中醫良莠不能齊,且西醫院校遍滬上,中醫獨寂無所聞,亦未盡整齊鼓舞之方。於是創設中醫專門學校、女子中醫專門學校以毓才;復建南、北廣益醫院以施診,而廷名師肩其任。學醫者業既日精進,而慕院校之裨益人民者,聞風相繼起。」(HeShixi. Famous Physicians in 3 Generations of Ding'sFamily in Menghe. In Medical Forest over sea. shanghai: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1:3.何時希:孟河丁氏三代名醫,見:上海醫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

及至1930年,丁甘仁次子丁仲英,又創辦華隆中醫院及華隆分院作實習醫院,該院開設有病床供患者住院留醫用,並且特彆強調;「本院聘請醫校畢業名師授徒之醫師為住院醫生,每日診察一次。(DingJiwan. Advertisement of Hualouq Hospital of TCM. HygieneNewspaper, 1930,2(17): Back cover.丁濟萬:華隆中醫院廣告,衛生報,1930,2(17):封底)。這是目前所見到有關近代中醫院校畢業生任病房住院醫師查房制度的最早文獻記錄。

廣東中醫院

廣東中醫院籌建於1927年3月,是我國近代史上辦院時間最長、規模最大、設備最齊全的中醫教學醫院,省港藥業同人《籌建留醫院捐冊弁言》曰:「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成立已三年矣。惟學醫需求實習,故留醫院之設,萬不容緩。本校已相定對門第l01號門牌之屋,闊三間過,後門通大德馬路,為醫院地址。然購地建築開辦之需,非五萬金不可。本校當日購地六畝余。建築費及置圖書標本校具,共耗十萬金有奇,此時實無餘款,故不得不為將伯之呼,此舉為培植醫材慎重人命而設,而相傳四千餘年之醫學,歲銷數萬萬金之藥材,即藉以保全,善莫大焉。尚冀傾囊,不勝盼祈。」(Forewordof the donation record For Establishment of Hospitalwith Ward. Chinese Journal of TCM, 1927,(3):107.籌建留醫院捐冊弁言,中醫雜誌,1927,(3):107)。

從1927年至l933年,省港兩地中醫界人士及海外粵籍華人紛紛捐款,銀元送往廣州一德西路位元堂藥材號、大平街裕榮銀行號,香港文咸東街廣豐和藥材行,永樂西街聯益行等收銀處。數年間共集腋銀元25萬。至1933年9月方才正式建成廣東中醫院行落成開幕禮。(Newsof Hospitals. Bulletin of Guangdong school TraditionalMedicine and Chinese Pharmaceuticals, 1937,(9):50醫院消息,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刊,1937,(9):50)。

廣東中醫院地址廣州市大德路,佔地300平方米,樓高三層,內有大小病房20間,病床30多張,另設有各科門診、藥房、治療室、護理室、煎藥室、太平間等,成為當時較有規模的中醫醫院。住院醫師多為該校畢業生,如李仲守、張階平、林夏泉、羅元愷、司徒鈴等,後都成為廣東省名老中醫。

三十年代,是我國中醫辦學教育高潮時期,隨著教材編寫、學科建設、附屬醫院創辦成功,中醫院校在數量上較為迅速的發展。據不完全的統計,全國各地興辦的中醫院校、講習所或學社共計有八十多所。該時期中醫辦學的興起,其背景與1929年余雲岫廢止中醫案禁止舊醫學校設立有關,辦學成為中醫抗爭的手段之一;而更重要的是,教育在整個中醫事業所處的重要地位,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出來。

中醫院校簡介

上海中醫專門學校

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籌建於1915年,經兩年籌備於1917年正式開學。謝觀首任校長。

1931年,該校改名「上海中醫學院」,由丁甘仁次子丁仲英任董事長。1937年,丁仲英回顧自1917年來辦學的經過:「民國六年,先君有鑒於國醫學術,僅恃師徒傳授,無以宏獎精粹,力求擴充培植國醫人才,謀改進之計劃,固國醫之陣容起見,遂與仲英等發起創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購地建舍,篳路籃縷,極盡苦心孤詣之能事。歷年以來,畢業於斯校者,迄今無慮數千人,實倡海內中醫辦學之先聲。」(丁仲英:國大代表候選人公開競選之意義,光華醫學雜誌,1937,4(9):3)。

上海中國醫學院

上海中國醫學院創辦於1927年12月,由王一仁、秦伯未、許半龍嚴蒼山等人發起,章太炎先生鼎力贊助首任院長。

1929年6月,中國醫學院由上海國醫公會接辦,會長朱南山帶頭捐款8000銀元,自是更獲全滬醫界支持,院務日益發展。(Administrativeaffairs of china medical college. Guanghua MedicalPharmaceutical Journal,1937,4(3):2.中國醫學院院務概況,光華醫藥雜誌,1937,4(3):2)。

1935年,上海中國醫學院由朱鶴皋任院董事會主度,薛文元任院長兼教務長。

上海中國醫學院辦至1939年9月,由郭伯良任最後院長,共有畢業生12屆(Autograph Album ofGraduates in 12th Class of shanghai China MedicalCollege. Dean's Office of China Medical College,1939.上海中國醫學院第12屆畢業紀念刊,中國醫學院教務處,1939)。合計12屆,人數將達400。

上海新中國醫學院

由近代名醫朱南山籌建於1935年12月,1936年2月正式成立。該院「以研究中國歷代醫學技術,融化新知養成國醫專門人才為目的」(Regulationsof Board of Trustees of Medical College of New ChinaBulletin of TCM,1936,3(11):39-40.新中國醫學院院董事會章程,國醫公報,1936.3(11):39-40)。

該院與上海其它中醫院校最大區別是設立研究院。該研究院「以實現國醫科學化,養成國醫高深人才以供社會需要,並以科學方式證明國醫理論及治療經過,以供世界醫學者之研究為宗旨。」(Regulationsof Research Institute in Medical College of New China.Bulletin of TCM, 1936,3(11):39-40.新中國醫學院研究院章程,國醫公報,1936,3(11): 39-40)。

浙江中醫專門學校

浙江中醫專門學校1916年由杭州中藥行業發起籌建,1917年正式招收學生,近代著名中醫學家傅懶園首任校長兼醫務主任。

傅懶園(1861—1931),名崇黻,紹興人,舉人出身,官至教諭,後棄儒從醫,精內婦兒科。民國初年傅氏聯絡浙江中醫藥界人士,集資創辦中醫專校,在杭州兩處開設贈醫所。傅氏認為:「欲振興中華醫藥,當先注重人才」,學校為造就人才唯一之機關,國家之強弱,學術之進化,莫不唯教是賴。

浙江中醫專門學校至1937年停辦,前後辦學21年,共招生20班,計學生425人。

浙江蘭溪中醫專門學校

蘭溪中醫專門學技創辦於1919年。第二年由當時校長諸葛超(字少卿)前往上海,恭請名醫張山雷來校任教務主任。

北平醫藥學校華北國醫學院

1930年,北平中醫界名宿共倡創辦「北平醫藥學校」。1931年改名「北平國醫學校」,蕭龍友任院長,孔伯華施今墨任副院長。

1932年春,施今墨、魏建宏劉肇甄陳公素諸先生創立華北國醫學院。

四川國醫學院

四川國醫學院創建於1936年,它在十餘年中培養了大批中醫藥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從1936年至1949年,累計招生23班,先後共培養學生近千人。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是由省港藥材行暨廣州中醫知名人士共同倡議創辦的中醫高等本科專業學校。該校籌建於1913年,並於1916年10月正式成立中醫藥學校省港籌辦處,公推盧乃潼、李蓉生為廣州籌辦處總理,伍耀庭、曾思普為香港籌辦分處總理,以專貴成。

中醫藥學校省港等分處成立後,粵省署遲遲未肯辦理學校立案事宜。1917年冬,總理盧乃潼親赴北平面見內政部長,幾經艱辛努力,始獲成功。1918年1月15日,奉內政部第l98號批文,應准如呈立案。1月27日,又接粵省省長公署第151號批文,准予備案候行省會警察廳切實保護。

1924年9月15日,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建成舉行開學典禮,首任校長盧乃潼發表演講:「中國天然之藥產,歲值萬萬,民生國課,多給於斯,儻因中醫衰落,中藥隨之,其關係至大,本校設立之宗旨,習中醫以存中藥,由中醫以通西醫,保存國粹。維護土貨,以養成醫學之人才。」這是盧氏對學生的訓詞,也可以說是省港中醫界創辦教育之目的。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至1955年停辦。三十年來共有畢業生21屆571人,曾學課於該校者322人合計893人,培養大批優秀中醫藥人才。

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

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創辦於1924年,前身是廣州醫學求益社、廣州醫學衛生社、廣東中醫教員養成所等社團教育組織,至1924年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即孫中山領導之廣東國民革命政府)內政部備案,改稱為專門學校正式招生上課。

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與廣州地區社會慈善機構「九大善堂」關係密切。

鐵樵函授中醫學校

該校由近代名醫惲鐵樵創辦。1925年,惲鐵樵與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及其弟子張破浪共同組織「中國通函教授學社」,地址設在上海英租界西藏路大順里509號,是年即通函教授學員250名,所發課本有章太炎編寫之《雜病新論》、《傷寒論要義選刊》及惲鐵樵編寫的《內經要義選刊》等。(WuHouxin. Study on Yun Tieqiao, a Medical scholar inModern China. Graduate Thesis of Postgraduate Student of88 Class in the Institute of Medical History andLiterature of China Academy of TCM.吳厚新:近代中醫學家惲鐵樵研究,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究所88級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1991:17.)。1925年秋,惲氏發表「創刊函授學校宣言」,其後通函受業者多達六百餘人,入學者遍及神州,南洋諸國亦多有遙從。編寫面授講義計有《傷寒論講義》、《內經講義》等20種。

1928年,鐵樵中醫函授學校停辦。1933冬,又經鐵樵函授醫學事務所重辦,問業者達三百人,並主編《鐵樵醫學月列》,發行20期,內設論說、學員課藝問答等欄目,成為近代中醫教育史上以函授形式辦學影響最大的中醫學校。

32 近代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 | 近代中醫基礎理論和醫史文獻研究 32
關於「中國醫學通史/近代中醫教育」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