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睡眠的生理
醫學電子書 >> 《中醫養生學》 >> 睡眠養生 >> 睡眠的生理 |
中醫養生學 |
|
睡眠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在很長一段歷史中,人們對睡眠的機制認識並不清楚。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在古代理論基礎上對有關睡眠的各種問題有了越清晰的認識,並在實驗基礎上給予了科學的證實。
一、中醫的睡眠理論
中醫學從唯物的形神統一觀出發認為,睡眠——清醒是人體寤與寐之間陰陽動靜對立統一的功能狀態,並運用陰陽變化、營衛運行、心神活動來解釋睡眠過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睡眠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晝夜陰陽消長決定人體寤寐
由於天體日月的運轉,自然界處於陰陽消長變化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晝夜交替出現。晝屬陽,夜屬陰。與之相應,人體陰陽之氣也隨晝夜而消長變化,於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屬陽為陽氣所主,寐屬陰,為陰氣所主。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比較嚴格的節律。正如《靈樞.營衛生會》言:「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在《靈樞.口問》又進一步解釋說:夜半「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白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二)營衛運行是睡眠的生理基礎
人的寤寐變化以人體營衛氣的運行為基礎,其中與衛氣運行最為相關。《靈樞.衛氣行》說:「衛氣一日夜五十周於身,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靈樞.營衛生會》也說:「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見,衛氣行於陰,則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形靜而入寐;行於陽,則陰氣盡而陽氣盛,故形動而寤起。所以《靈樞.天年》說:「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三)心神是睡眠與覺醒的主宰
寤與寐是以形體動靜為主要特徵的,形體的動靜受心神的指使,寐與寤以心神為主宰。神靜則寐,神動則寤;心安志舒則易寐,情志過極則難寐。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不寐》中指出:「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由於睡眠受心神的支配,人們常因主觀意志需要,使睡眠節律改變。總之,在形神統一觀的指導下,寤與寐就被看作是兩者相互轉化的心身過程。
二、睡眠的分期
現代實驗研究將睡眠按深度分為四期:Ⅰ入睡期;Ⅱ淺睡期;Ⅲ中等深度睡眠期;Ⅳ深度睡眠期。Ⅰ、Ⅱ期易被喚醒,Ⅲ、Ⅳ期處於熟睡狀態。睡眠又可分為兩種;即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開始入睡是慢波睡眠,大約持續90分鐘左右,然後轉入快波睡眠持續15~30分鐘,睡眠過程是這兩種狀態交替進行的,二者交替一次,即稱一個睡眠周期。一夜大約有四、五個周期。慢快波睡眠期的正常比例是保證睡眠順利進行的條件。
三、睡眠的作用
長沙馬王堆出土醫書《十問》中說:「夫臥非徒生民之事也,舉鳧、雁、肅霜(鷫鸘)、蛇檀(鱔)、魚鱉、耎(蠕)動之徒,胥(須)食而生者,胥臥而成也……。故一昔(夕)不臥,百日不復」,主張「道者靜臥」。可見,不僅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離不開睡眠。沒有適當睡眠,就無法維持生命其他活動。歷代道、儒、佛、醫諸家對睡眠皆有很多論述,睡眠對長壽的意義是任何其他方式難以取代的,它的作用可概括為五個面:
1、消除疲勞 睡眠是消除身體疲勞的主要形式。睡眠時,人體精氣神皆內守於五臟,五體安舒,氣血和調,體溫、心率、血壓下降,呼吸及內分泌明顯減少,從而使代謝率降低,體力得以恢復。
2、保護大腦 睡眠不足者,表現為煩躁、激動或精神萎靡、注意力分散、記憶減退等精神神經症狀,長期缺眠則會導致幻覺。因此,睡眠有利於保護大腦。此外,大腦在睡眠狀態中耗氧量大大減少,利於腦細胞能量貯存,可以恢復精力,提高腦力效率。
3、增強免疫 睡眠不僅是智力和體力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還是疾病康復的重要手段。睡眠時能產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了機體抵抗力,睡眠還使各組織器官自我修復加快。現代醫學常常把睡眠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用來醫治頑固性疼通及精神病等。
4、促進發育 睡眠與兒童生長發有密切相關。嬰幼兒在出生後相當長時期內,大腦繼續發育,需要更多的睡眠。嬰兒睡眠中有一半是快動眼睡眠期(REM),而早產兒REM可達80%,說明他們的大腦尚未成熟。兒童生長速度在睡眠狀態下增快,因為在慢波睡眠期血漿中生長激素可持續數小時維持在較高水平,故要使兒童身高增長,就應當保證睡眠足夠時間和質量。
5、利於美容 睡眠對皮膚健美有很大影響。甜蜜的熟睡可使第二天皮膚光滑,眼睛有神,面容滋潤,而由於精神創傷、疲勞過度及其他不良習慣造成的睡眠不足或失眠則會顏面憔悴,毛髮枯槁,皮膚出現細碎皺紋。由於睡眠過程中,皮膚表面分泌和清除過進加強,毛細血管循環增多,加快了皮膚的再生。所以說,睡眠是皮膚美容的基本保證。
睡眠養生 | 睡眠的時間和質量 |
關於「中醫養生/睡眠的生理」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