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療法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暴露療法是指讓病人暴露在各種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漸耐受並能適應的一類治療方法。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快速暴露法,又稱滿灌療法;另一類是緩慢暴露法,即系統脫敏法。它是治療恐怖症強迫症神經症最常用的行為療法。其治療方式是使用與應激有關的誘發刺激(如商場、公共車輛、會場等),通過有步驟地反覆暴露取得適應來消除病人的應激反應

一般來說,暴露治療是在治療醫師幫助下進行的,也就是說是在治療醫師現場指導下,鼓勵病人暴露在恐怖情境之中。如果在治療間歇期間指導病人自己進行恐怖情境的暴露,則稱為自我暴露家庭作業,這種形式的系統家庭作業是治療的一個重要部分。

現實生活情景的暴露,又稱為實體暴露,其治療方式有多種。如反恐怖治療是治療醫師在保證、示範等步驟準備之後,將一條活蛇放在恐蛇患者的手上,要求他每日拿2次,每次6分鐘以上。延長時間暴露是讓恐怖症病人有步驟地迅速接觸到恐怖實體,並持續2小時以上。如果幾個病人一同進行暴露治療,則稱為集體實體暴露。實體滿灌法是指快速實體暴露,在暴露期間有目的有步驟地使病人產生最嚴重的焦慮反應,同時鼓勵患者堅持到焦慮緩和為止。快速、持續滿灌法有時又稱為集中練習,即反覆暴露練習而沒有太多的間歇時間休息,以取得更好的適應效果。許多研究結果已經表明暴露治療能有效地緩解各種恐怖症,並且能有選擇地用於治療強迫性動作。隨訪研究療效比較持久,可以維持數年。

實體暴露相對的方法是想像暴露,它是讓病人通過想像恐怖情境來逐漸消除恐懼或不良反應。其方法有想像滿灌、想像脫敏等。

系統脫敏,一般是在行為分析基礎上,根據病人對事物焦慮反應的不同程度,設計焦慮等級表,然後讓病人處於放鬆或自信體驗條件下逐級想像恐怖情境,完成後再作實體逐級暴露訓練。這裡僅提二點,即與恐怖情境相對立的這和放鬆或自信體驗一旦成為一個獎賞條件時,通常稱為隱性強化;如果這种放松體驗成為一個愉快的情緒體驗,一般就稱為情緒訓練。  

目錄

應用暴露療法的適應症及其注意事項

絕大多數焦慮性障礙的治療可以採用暴露療法。一般來說,恐怖症和某些強迫症(強迫性儀式動作和不伴強迫性儀式動作的強迫性思維)是暴露療法的主要適應症,其中也包括一些特殊的恐怖症,如疾病恐怖性交恐怖、排尿恐怖、血液外傷恐怖、牙科手術恐怖和飛行恐怖等。患者的恐怖症有特定的情境或對象、強迫症状明確、具體,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有強烈求治要求和良好的合作態度,是適合暴露治療的對象。如有人格障礙的基礎,恐懼無特定對象,強迫症状十分樣或缺乏信任和合作者,不宜列為治療對象。有關抑鬱症用暴露療法是否有效,爭論頗多,目前尚無定論。萊姆塞(1976)曾報告一例40歲女性患者,因二年半前喪女,產生失眠、早醒、易激惹體重減輕、悲觀等抑鬱表現,經過多種治療,療效欠佳。採用想像暴露治療,經過5個療程、總計9個小時的治療,上述症状明顯緩解。

在應用暴露療法治療各種不同恐怖症或強迫症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暴露治療計劃,其中包括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的意外(或併發症)—例如,血液和外傷恐怖的病人在暴露治療時,暈厥(心動過緩)是常見的併發症,因此需要在治療過程中特別重視。對於社交恐怖的病人而言,人際關係需要進行特別處理,對性問題有恐懼者,需調整夫妻情感關係,對社交技巧的訓練計劃應該成為暴露治療中的組成部分。對於合併有嚴重心肺疾病的患者,快速暴露治療是不適宜的。由於快速暴露所引起的心理、生理反應劇烈,可能加劇焦慮,導致迴避,甚至可引起呼吸循環意外,不可不慎。

病人的求治動機和治療場所的安排(如醫院和家中)以及家庭成員參與治療過程等對暴露治療的療效有著很大的影響。故一般要求在治療前讓病人對暴露療法有所了解,取得病人的同意和合作,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治療。因為在暴露療法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治療計劃(家庭暴露作業)需要病人自己主動完成。因此病人主觀能動性的調動是重要的。如果能有某些家庭成員參與督促、指導病人的暴露,則進一步保證了暴露療法的完成。良好的醫患關係同樣不可忽視。治療醫師與病人之間的輕鬆、愉快關係有助於病人克服不良行為。一般認為治療醫師和病人之間的關係是共同參與模式。這裡需要強調一點,在實施暴露期間,不允許指導者(無論是治療醫師還是家庭成員)採取強制或體罰的手段迫使病人完成治療計劃。

暴露療法在治療的初期往往會使病人產生心動過速等生理不適體驗,部分病人甚至會因此而產生逃避行為。因此需要讓病人充分地了解暴露療法的原理和方法,並與病人一同制定治療計劃。對不同病人的暴露速度要在事先有比較準確的估計,否則治療容易失敗。在治療的後期,即療效的鞏固和維持,主要取決於病人的信心、毅力和堅持。

治療過程中,少數病人會出現抑鬱發作或恐怖、強迫症状的暫時加劇,前者可以適當使用一些三環類抗抑鬱劑對症處理,後者則可變更暴露療法的計劃或合用其他行為治療或藥物治療  

如何用快速暴露法治療焦慮性障礙?

快速暴露法或稱滿灌法,是一種行為治療技術。基本原則是鼓勵患者直接接觸引起恐怖的事物或情境,堅持到緊張感消失。對廣場恐怖症伴發驚恐發作和其他類型的恐怖症都是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由於病人在這種治療過程中,直接暴露於恐怖的情境時引起的情緒反應比較強烈,彷彿不會游泳的人一下子進入深水學習游泳一樣,故有「滿灌法」之稱。但如果正確指導、施行得法,療效良好且顯效迅速。

治療開始時必須決定現實的治療目標,並取得病人的同意。第一次暴露的項目應當是病人容易做到的,以利於幫助病人建立治療信心。治療前要告訴病人必須努力配合,暴露於恐怖情境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舒適症状,但不會有任何危害,因此要求他不要有任何迴避意向。只要在恐怖情境中堅持停留下去,焦慮感就會減輕。每次成功的暴露之後,通常應和病人進 行討論,把進步歸功於病人的努力,對病人的合作表示讚揚。

隨著暴露成功的次數增加,病人的自信逐漸增強,對恐怖情境 的應付能力也不斷提高。焦慮症狀也將日益減輕直至完全消退。各次治療間期應向病人布置適當的「家庭作業」,以促進病人的自我訓練,鞏固已取得的療效。

例1,男,近1年來在公共汽車上出現驚恐發作,感到噁心、心跳、有瀕死感。幾次發作之後,他開始迴避乘車,除非有其妻陪伴才敢乘車。因此,每天上班只好步行。家中無精神疾病史,婚姻滿意。 此例臨床診斷為廣場恐怖症。關於症状出現的經過,病人 說:「開始是乘公共汽車時有一次出現輕度心跳、噁心,離開公共汽車後好轉。此後為了避免出現這些不舒適感覺,我就不去乘公共汽車。幾周以後,我覺得不可能再使自己單獨上車。

這樣經過幾個月,我覺得乘車變得越來越困難。」

根據行為分析,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單獨乘車。」決定治療目標後,醫生對病人說:「當您開始迴避這些情境時,您再進入這些情境的困難似乎也日益增加。也許您以為這種不舒服感覺總是和乘車有關。此後您再也沒有給自己一個機會去了解您是否能單獨在車上呆下去,每當需要您單獨乘車時,您都堅 持要您的妻子陪伴。對您的行為治療的要點在於要讓您知道, 您能夠單獨在公共汽車上呆下去。當然啦,剛開始時您會感到有些緊張不安,但學會對付這種緊張不安感覺也是治療的一個部分。我們從診治一些與您相似的病人中知道,如果病人能堅持停留在原先感到恐懼的情境中時,這種恐懼感實際上也就減 小了。在您的緊張不安感覺減小之前,您可能得在車上停留2小時,但在您這樣做了以後,下次乘車就容易多了。反覆練習後,您會覺得每次外出變得愈來愈容易,迴避乘車的事也就不 會再發生了。」

醫生和病人一起走到公共汽車站,為了使最初的暴露取得成功,醫生同意和他一同乘車。醫生提議他坐在車子另一邊的座位上,一致同意除非情況緊急他們不進行接觸,但醫生將始 終跟隨他,沒有事先約定決不會將他單獨留在車上。病人同意 這樣乘車2小時,然後兩人離開公共汽車,休息時一邊喝茶一邊進行討論:

病人:「一半的時間裡我感到胃部難過,我真想跳出公共 汽車,但我覺得您坐在後面,我不能這樣。」

醫生:「您對付焦慮不安的感覺確實做得不錯。您用行動向自己表明,你能夠戰勝它,如果您在焦慮時能忍耐住不舒服感覺,焦慮症状實際上就迅速減輕了。如果您真的跳出公共汽車,現在您會覺得怎麼樣呢?」

第2次治療時,鼓勵病人單獨乘車1一2小時,雖然是單獨乘車,但他能夠對付,焦慮程度比前一次輕。醫生對他的成功加以讚揚,並告訴他,下次重複訓練進一步將得到鞏固。事 實確實如此,4次暴露之後病情顯著好轉,已不必由醫生作進 一步治療。其妻也肯定了他的病情確已改善。

此例證明,快速暴露法適用於高度合作的恐怖症病人。有明確的治療目標。早期暴露的成功,適當時間的討論。醫生的熱情鼓勵和對暴露成功的讚揚,都是治療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快速暴露法治療時要注意控制環境因素,治療的原理和方法要向病人及其家屬講清楚,有時需要家屬配合作為一個「協同治療者」發揮作用。否則,家屬可能阻止病人暴露到恐怖情境中的訓練,錯誤地認為這樣對病人有利,結果使暴露訓練效 果降低。

為了促進暴露成功,有時可採用示範法,治療者向病人示範,做一些他怕做的動作,然後要病人跟著做。例如,動物恐怖症等常可採用示範法來促進暴露。

以往用抗焦慮藥抗抑鬱藥無效的病例,快速暴露治療時最好避免用藥。有心臟病或嚴重呼吸道疾病者通常不宜用滿灌 法。  

如何用暴露療法治療強迫症?

強迫症至今仍然是難予治療的疾病之一,過去的十年中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都取得了重要進展,行為治療產生了暴露與反應預防結合法技術,是對強迫症療效最好的一種行為技術,大約80%左右的患者可獲得好轉。強迫行為用行為治療比強迫思維更為有效。治療動機差、行為資料不全或不可靠以及合併抑鬱者,行為治療效果不佳,多見於強迫思維為主者,對這種患者可應用氯丙咪嗪或其他抗抑鬱藥治療。

暴露與反應預防結合療法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暴露法,鼓勵患者暴露於引起焦慮的情境之下,直至焦慮近乎消失為止類似於恐怖症的暴露治療。根據不同情況可用系統脫敏法緩慢暴露,亦可採用快速暴露法。二是防止接著出現的強迫行為即反應預防。

例如,女,20歲,2年來每日3塊肥皂洗手達100多次,因為她聽說接觸有的人能被傳上疣,所以她產生了害怕把傳到家裡的想法,為了減少這種可能性,她開始過度洗滌,覺得這樣似乎能夠消除傳癌的「細菌」,她說:「當我洗得滿意時,我就覺得很輕鬆。」

患者是一種常見的強迫症,有大量的強迫性洗手的儀式性動作,這些動作因可減輕焦慮而被不斷強化。經過行為分析找出行為治療目標為:(1)沒有儀式性動作的洗手;(2)接觸疣或類似的患病部位;(3)為家人準備飯菜。

治療從儀式性動作先開始,為了控制環境因素,將她收住醫院。開始時醫生要她洗手時將水池塞住,只許每日用一塊肥皂,不許在水龍頭下沖洗。同時在洗手時進行監督。這樣洗手次數和時間慢慢減少,接著,醫生用一些她認為可能有害東西去「污染」她,說服她去碰碰大多數人接觸過的東西,如門的把手,並要她不要馬上洗手。其時,恰巧病房裡有一位護士因患乳癌做手術,徵得護士同意,術後醫生讓病人看她如何接觸手術切口,再碰碰自己身體和周圍東西,然後要病人跟著做,並且不要馬上洗手。最後,要她準備飯菜與醫生、護士共餐。經過40多次暴露治療結合反應預防,強迫症状好轉,恢復工作,每2周只用1塊皂,1年後隨訪仍佳,假日外出亦無污染恐懼,在家中準備飯菜也沒有害怕傳癌的困難了。

在這個病例中,強迫洗手以避免污染可以看成類似恐怖症患者的迴避行為。病人的求治動機和良好的醫患關係都是極為重要的。並且示範法對於強迫症也有促進暴露的作用。但是和恐怖症比較,強迫症的行為治療費時較長,也更為困難。對於強迫思維,則需要不同的方法。思維停頓法已證實對某些病例有效,其中包含了想像暴露,在此舉例說明。

例如,男,27歲,訴說10年來對自己做過的小動作反覆思慮,像水龍頭開關、電燈開關等,考慮是否做得正確,有沒有關好,近2年來症状加重,不能停止,以致工作時經常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下降。

治療開始時,要病人將他的強迫性憂慮列一清單,作為治療前的基線,以引起焦慮最小的項目首先著手處理。

每次治療時首先做放鬆訓練,以便其後病人能集中注意於認知訓練任務。當放鬆已達到時,要病人想像他做的一個小動作,如開水龍頭。當他想像開了水龍頭時,要他考慮這個動作5~15秒。如引起強烈恐懼時則舉起右手作為報告,這時治療者製造一個尖銳聲音(如拍桌子)並大聲喊「停」!以後要他跟著拍桌聲音一起大聲叫「停」。向他說明,當他喊停時強迫思慮就會消失。事實也確實如此。一個項目解決後,再選其他項目繼續訓練。此後,病人只要對自己無聲地「叫停」,症状就得到控制。想像暴露完成後,再到實際情景中進行訓練,直到他已掌握了這項技術。

放鬆訓練本身並不會改變強迫症状,單用是無效的,這裡放鬆是為了使患者能集中注意於學習訓練。

思維停頓法中大聲喊停,拍桌子是打斷病人思慮的重要刺激。其他做法還有手腕部套上一個彈力圈帶,用另一手拉起抽打以產生輕度厭惡刺激,同時要病人大聲喊「停」。隨著訓練次數增加,叫停的聲音也逐漸減輕,直至無聲地自我命令「停」時思維能夠自控為止。  

什麼是滿灌療法?

滿灌療法與系統脫敏療法正好相反,後者是採用對抗條件作用,對同一可引起恐懼的刺激用新的反應(放鬆)來替代舊的反應(焦慮緊張),恐懼刺激逐步升級,直至最後給予最強的恐懼刺激時病人仍然作出放鬆反應,從而達到了治療目的。這一緩慢的逐步消退過程需要經過一定按部就班的訓練,使病人逐漸適應引起恐懼的情境。而前者不需要經過任何放鬆訓練,一開始就讓病人進入最使他恐懼的情境中。一般採用想像的方式,鼓勵病人想像最使他恐懼的場面,或者治療者在旁反覆地、甚至不厭其煩地講述他最感害怕的情景中細節,或者用錄相、幻燈片放映最使病人恐懼的鏡頭,以加深病人的焦慮程度,同時不允許病人採取堵耳朵、閉眼睛、喊等逃避措施。即使病人由於過分緊張害怕甚至出現昏厥的症兆仍鼓勵病人繼續想像或聆聽治療者的描述。如果讓病人躺臥在沙發上,一般不會出現昏厥現象。事先告訴病人:在這裡各種急救設備俱全,醫護人員皆在身旁,他的生命是絕對安全有保障的,因此可以立即想像、聆聽或觀看使他最害怕的情景,在反覆的恐懼刺激下,即使病人因焦慮是緊張而出現心跳加劇、呼吸困難、面色發白、四肢冰冷等植物性神經系統反應,病人最擔心的可怕災難並沒有發生,焦慮反應也就相應地消退了。另一有效的方式是要病人直接進入他最感恐懼的情境:例如一名因擔心寒冷會使下肢凍壞而至癱瘓的恐懼症病人,即使到了夏天上身僅穿單衣,下身仍穿著厚厚的絨褲和棉褲,病人訴說他只要一脫棉褲或者想像要脫棉褲,下肢就發抖,僵硬以致不能站立和行走。治療時室溫為攝氏28度,病人上身只穿單衣,下身卻穿一條襯褲、一條棉毛褲、一條毛線褲、一條厚棉褲,並加一雙厚的長統襪子。治療者告訴病人經過檢查,他的下肢和上肢的功能一樣,在室溫下不會發生癱瘓,同時還準備了注射藥物和電刺激儀器以預防可能出現他所擔心的情況。在治療者的保證下,取得病人的同意後,要病人躺在治療床上,用極其迅速的方法將其棉毛褲、毛線褲和棉褲包括長統襪的在內一併脫下,只留短襯褲,結果病人下肢並未出現發抖僵硬現象。要病人在床上活動下肢,數分鐘後即下地行走,一次治療獲得成果。

此療法的適應症和系統脫敏療法一樣,對某些恐怖症和強迫症效果較好。至於對那些病人採用此法,還要考慮他的文化水平、暗示程度以及發病原因等多種因素。  

什麼是衝擊療法?

衝擊療法是暴露療法的一種。暴露療法就是把病人發生恐怖反應的某事物或某刺激在其面前再次呈現、猛烈刺激,從而使病人對此事物或刺激的恐怖反應逐漸消退。為了使病人更快地收到療效,可以把某事物或某刺激整天暴露在病人面前,由於持續地猛烈刺激,使恐怖反應在短期內由高度緊張而漸趨消退,從而短期內使疾病治好,這就是衝擊療法,又稱滿罐療法或情緒沖斥療法。意即由於持續暴露在刺激中,使恐怖情緒高度緊張,過張則滿,滿而溢,就使恐怖情緒很快消退了。

當然,衝擊療法速度快,效果好,但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願意接受這種療法的。因為在治療過程中,病人將會體驗到很大的精神緊張與痛苦,有時會難以堅持下去而放棄治療,所以在治療開始前必須要做好充分的解釋工作,並在病人精神緊張與痛苦時,教會他如何進行鬆弛,使之消除緊張,這樣才能使衝擊療法收到佳效。

衝擊療法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衝擊療法,又稱「情緒充斥法」,與「爆破療法」和系統脫敏法可通稱為「暴露療法」。

衝擊療法強調快速地、長時間地暴露於病人感到恐懼的刺激物,此時常伴有強烈的情緒反應;而系統脫敏法則強調依照事先擬定的焦慮層次逐級暴露,與此同時使心身完全放鬆。當然,兩種方法的區分是相對的,它們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因為衝擊療法也可逐漸暴露,而系統脫敏法的變式中也有事先不進行放鬆訓練的。爆破療法被稱作是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心理動力學行為療法,這種療法可被看作是實現情緒衝擊的一種技術。它強調通過虛構的、令人恐怖的故事而使病人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故事的內容既包括病人所報告的令他恐懼的事物,又有治療者所編造的材料。

衝擊療法,與其它的行為方法一樣,都是來自於心理學關於學習的研究。但在此以前一些學者已經注意到,直接進入恐懼的現實生活情境可以消除某些恐怖症病人的恐懼行為。例如,有人就描述過一個患乘車恐怖症的女孩的治療過程:將這個女孩安置在汽車後面,驅車行駛數小時,雖然這個孩子的情緒反應達到了驚恐的地步,但其強度逐漸減弱。經4小時的行駛,這個孩子完全習慣了乘車,不再感到恐懼。此外,也有通過想像最感恐懼的情境或事物的方式而消除恐怖症的報導。

許多研究表明,衝擊療法可被用於包括抑鬱症、恐怖症、強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廣泛問題。分析表明,這些病人所具有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害怕」。因此,衝擊療法的理論依據可能與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恐怖症模式有關。恐怖症的最有影響的行為模式是「習得模式」。這個模式認為,恐怖症是通過條件反射而學習得來的,病人的恐懼反應是不認識的、非自主的。一種刺激物,由於它與恐懼的心理體驗在時間上的多次聯繫,而逐漸變成恐懼反應的條件性刺激物。此後每當這個刺激物出現時,都會引起恐懼的情緒反應。每當病人感到恐懼時,通常都會作出逃避的行為反應—遠遠地離開這個令他感到恐懼的刺激物。隨著病人與該刺激物間距離的加大,病人的恐懼體驗便逐漸減弱。反過來,恐懼體驗的減弱又會強化病人的逃避行為。這種強化被稱作「負強化」。從而,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其結果是病人對這個刺激物產生持續的和不必要的(或不合理的)恐懼,不得不採取迴避的行動。為了能事先避開這個刺激物,病人對與這個刺激物有關的一切事物和提示都變得極為敏感。如廣場恐怖症患者開初可能只對空曠的場所感到恐懼,但久而久之病人不僅害怕一個人耽在空曠的場所,而且害怕一切空間,如怕上街、怕進電梯、教室等。

根據恐怖症的習得模式,要治療恐怖症就必須打破上述的惡性循環。可採用的行為技術之一就是衝擊療法,即讓病人直接面對引起他高度焦慮和痛苦的情境、事物或思想,而不允許他逃避。雖然開頭常常會造成強烈的恐懼反應甚至驚恐,但隨著暴露時間的延長,恐懼反應只會逐漸減弱。最後,該刺激物同恐懼反應間的聯繫就會清除,恐怖症便也隨之被解除。

上述關於衝擊療法理論基礎的解釋是行為治療者中有代表性的看法。但也有人發現,在許多恐怖症病人的病史調查中找不到與恐怖症產生有關的創傷性經歷,因而難以用條件反射學說或習得模式進行完全合理的解釋。認知行為治療者們認為,恐怖症病人的恐懼反應是以錯誤的認識和誘發焦慮的自我暗示為中介的,正是由於病人對刺激物作出與它的性質不相稱的錯誤判斷和評價,才導致他對該刺激物產生不必要的恐懼。恐怖症患者有選擇地害怕一些事物、不害怕另一些事物,便是對認知派觀點的一個有力的支持(參閱「什麼是認知行為矯正?」)。

還有人認為,在某些恐怖症(如社交恐怖症等)的形成與發展中,也應當考慮到人際衝突的作用。臨床觀察提示,在這些恐怖症的產生與發展中,病人的人際關係起重要作用;不良或不適當的人際關係不僅可以在其它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促發恐怖症,而且可以阻礙對恐怖症的治療。眾所周知,某些病人的恐怖症之所以不能被解除,往往是與病人周圍的人對病人的態度有聯繫;敵對或過分注意病人的恐懼行為都不利於恐怖症的消除。

這些分析說明,衝擊療法的理論基礎和作用機制尚須作進一步探討;衝擊療法雖然可以在某些神經症病人的治療中顯示其作用,但它還不是已經完備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什麼是系統脫敏療法?

這是沃爾普在五十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一種行為療法。他認為神經症的起因是在焦慮情境中原來不引起焦慮的中性刺激與焦慮反應多次結合而成為較為牢固的焦慮刺激,產生異常的焦慮情緒或緊張行為。現在將焦慮刺激與焦慮反應不相容的另一種反應例如鬆弛反應多次結合,這兩種反應的反應是相互抑制的,於是就逐漸消弱了原來的焦慮刺激與焦慮反應之間的聯繫,逐步減輕對焦慮刺激的敏感性,因而這一療法被稱為系統脫敏療法。

有些神經症病人雖然認識到了自己的病因,也有了改變自己病態行為的決心,但是作起來卻很困難,不知怎樣做才能真正擺脫這些症状,為此還需要學會採取一些行動來制服它們。因而系統脫敏療法對有明顯環境因素引起的某些恐怖症、強迫症特別有效。具體作法如下:

1.首先要病人學會放鬆。放鬆訓練方法。根據病種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放鬆訓練。一般應用肌肉放鬆訓練的方法來對抗恐懼症中的焦慮情緒。訓練時要求病人首先學會體驗肌肉緊張與肌肉鬆弛間感覺上的差別,以便能主動掌握鬆弛過程,然後根據指導語進行全身各部分肌肉先緊張後鬆弛的訓練,直至能主動自如地放鬆全身的肌肉。

2.將引起病人焦慮反應的具體情景按焦慮層次順序排列。例如某一大公司的推銷員經常乘飛機來往於國內外各大城市,由於近來飛機失事較多而對乘坐飛機產生了恐怖,患了乘機空怖症,每逢要乘機外出就表現嚴重的焦慮。現將病人的焦慮從可以引起最輕的焦慮到引起最強烈的恐懼情景按層次順序排列如下:

一)乘汽車去機場,看到一前往機場方向的大指路牌。(二)來到民航候機場大門口。(三)進入候機大廳。(四)辦理去某地航班的登機手續。(五)進入安全檢查口。(六)隊進入機場檢票大門口。(七)登上飛機的樓梯(八)進入飛機艙內。(九)坐上靠窗口的座位從窗口望見機翼與機場。(十)飛機開始啟動進入跑道。(十一)飛機升空,望見地面房屋逐漸變小遠離自己。(十二)飛機進入天空白雲之中。將上述情景製成幻燈片,按順序放在幻燈機內。

3.令病人坐在舒適的靠背椅子上,並使自己全身肌肉放鬆。對面牆上掛一銀幕,病人手握幻燈機開關,先放映第一張幻燈片,令病人注視並進行放鬆訓練。如果這一情景不再引起焦慮,也就是在肌肉處於鬆弛狀態,即轉入注視第二張幻燈片,依次訓練,循序漸進。當看到某一張幻燈片,例如第(七)張,登上飛機樓梯時突然感到焦慮恐慌,肌肉緊張,則可退回到第(六)張紀燈片,重新進行肌肉放鬆。確信看到第(六)張入機場檢票口大門的情景已無焦慮,再重放第(七)張,依次反覆直至看到登上飛機樓梯時不再焦慮,肌肉放鬆,再注視下一層次的幻燈片。如病人通過了全部情景,不再出現焦慮,肌肉處於鬆弛狀態,即可以從模擬情境向現實情境中轉移,即陪伴病人乘車去機場,在現場中重複上述情景。一般說來在模擬情景中能夠做到全身處於鬆弛狀態,不再出現焦慮情緒,則絕大多數病人也能成功地在現實情景中作到,這時治療即告完成。如果未將焦慮層次製成幻燈片,可要病人記住焦慮層次,或由治療者按順序下指令,要病人按指令想像這一焦慮情景,如果在想像時肌肉保持鬆弛,未曾引起焦慮,則要病人進行高一層次的焦慮情景的想像。運用想像法進行系統脫敏可同樣奏效。

關於「暴露療法」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