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衄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齒衄,證名。見《證治要訣.諸血門》。即齒間血出,牙宣。因胃火上炎,腎虛火旺,上焦風熱等因所致。《證治準繩.雜病》:「血以齒縫中或齒齦中出,謂之齒衄,亦曰牙宣。」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胃脈絡於上齦,大腸脈絡於下齦,皆屬陽明。故胃火上炎,或腎虛火旺,皆可引起本證。胃火實證,伴見口渴口臭便秘齦腫,或發熱,脈洪數,治宜清胃瀉火,用抽薪飲、清胃飲或通脾瀉胃東加藕節蒲黃。胃火虛證,多反覆難愈,伴見口燥齦糜,口不臭,脈細數,宜引火下行,兼滋胃陰,用玉女煎甘露飲加蒲黃之類。腎虛火旺者,伴見齒搖血滲,睡則血出,醒時血止,治宜益腎水、瀉相火,用六味地黃東加牛膝天冬麥冬骨碎補、蒲黃;如上盛下虛,尺脈微弱,寸脈浮大者,加附子肉桂以引火歸元。因上焦風熱所致者,治宜疏風清熱,用消風散芒硝內服。又有大寒犯腦者,宜白芷散。參見衄血有關條。齒衄,以牙齦齒縫出血為主證的病證。又稱牙宣。多由胃火上炎、灼傷血絡或腎陰虧虛,虛火內動,迫血妄行所致。辨證應辨清出血屬實屬虛。主要證型有①胃火內熾型齒衄。一般出血量較多,血色鮮紅,伴牙齦紅腫口臭口乾欲飲,頭痛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胃瀉火涼血止血,方用清胃散加味。②陰虛火炎型齒衄。出血量較少,血色較黯淡,伴齒搖而浮,頭暈目眩耳鳴,腰背酸楚,口乾不欲飲,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涼血止血,方用六味地黃丸加味。

關於「齒衄」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