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陽穴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ccl.jpg

跗陽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作付陽;《素問.氣穴論》王冰注作附陽。別名外陽陽蹻。屬足太陽膀胱經。陽蹻之郄穴。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布有腓腸神經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主治頭重頭痛,外踝紅腫腳氣,腳腿痛下肢痿痹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名解]

1)跗陽。跗,腳背也。陽,陽氣也。跗陽名意指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膀胱經足部上行的陽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濕冷的水氣,由於有足少陽、足陽有二經上行的陽氣為其補充熱量,足太陽膀胱經的水濕之氣才得以繼續上行。本穴水濕之氣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陽氣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陽。付陽、附陽名意與跗陽同(何以足少陽、足陽明經的氣血交會於本穴,而經書卻不言本穴為足三陽之會呢?這是因為本穴在人體重力場中是處於肌肉隆起的高地勢,所以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上行陽氣會交於本穴,陽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陽、足陽明二經上行至本穴的陽氣有名無實,只是虛熱之氣,熱多而氣少,故此經書不言此穴為足三陽經之會)。

2)陽蹺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足三陽經上行的陽氣構成,氣血之性同於陽蹺脈。

但由於膀胱經上行至此的陽氣較為寒濕,即使有足少陽、足陽明的陽氣帶動足太陽的陽氣上行,由本穴上輸的陽氣量亦較少,如從孔隙中輸出一般,故為陽蹺脈郄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運行規律]循膀胱經上傳於飛揚穴

[功能作用]吸熱化濕。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做法【標準定位】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

【取法】正坐垂足或俯臥位,在足外踝後方,崑崙直上3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腓骨短肌、(踇)長屈肌。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該神經腓總神經自膕窩內發出,向下走行小腿後區外側,並沒途發出分支,分布於小腿外側的皮膚。腓腸外側皮神經發交通支,於小腿中、下1/3交界處與腓腸內側皮神經會合成腓腸神經,伴小隱靜脈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側緣。曲張的小隱靜脈和皮神經可以反覆交叉。

【特異性】陽蹻脈之郄穴。

【功用】舒筋活絡退熱散風。

3.主治【主治病症

1. 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腰扭傷下肢癱瘓腓腸肌痙攣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頭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目錄

人體穴位專題

腧穴相關電子書

人體穴位圖

人體穴位圖主頁(包含找穴方法視頻教程等內容)

互動版人體穴位圖 穴位功能說明圖 十四經脈穴位圖 人體穴位圖黑白大圖
互動版人體穴位圖足部.jpg
X tui.png
Jx-5-dan.jpg
Toubuxue.jpg

參看

關於「跗陽穴」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