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外感和雜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給初學中醫的十封信》 >> 談外感和雜病
給初學中醫的十封信

給初學中醫的十封信目錄

朋友們:

中醫對於疾病的分類方法雖然很多,但大的分類只有兩種;一種是按病因的分類法,所謂風病、熱病、寒病、暑病、燥病、濕病等等;另一種按病理的分類法,所謂太陽經病、陽明經病、少陽經病、少陰病厥陰病以及氣分、血分等等。凡按前一種方法分類而又以整體性病變為主的疾病,被稱為外感病;凡按後一類方法分類而又以某一經、某一臟腑病變為主的疾病,被稱為內傷雜病,兩者的分界是怎樣的呢?一般說來:外感病初起多有」表證」,內傷雜病多無表證:外傷病多傳變,由某-經而迅速轉入他經,內傷雜病少傳變,或始終只在某-經、某一臟腑。

外感雜病的分類,不僅是為了便於認識疾病,便於研究疾病,主要還是便於臨床治療。

我們假如去臨床,對於病人所患的疾病,首先就是弄清楚它是外感還是內傷雜證。張仲景所著」傷寒論」,是針對外感病來討論的,」金匱要略」是針對內傷雜病來討論的。有人把」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合起來稱為」傷寒雜病論」,這樣似乎對這兩害的內容更加明確一些,雖然有些人主張以傷寒法治雜病,但雜病究竟有雜病的特點,傷寒法並不能代替雜病法,否則的話,」金匱要略」也可以不要了。

一般說來,外感病由於病邪侵犯人體的時間很短促,消耗人體精力尚不顯著,相反地人體對於病邪的抵抗正處在一個高潮中,這時從整個的病理生理傾向-辨證上來看,主要是「邪實」,而不是」正虛」。根據這一特點,所以治療方針,主要是以」驅邪」為主,」邪」去」正」自安;如果因循瞻顧,在攻邪藥中,又加上很多扶正藥,反而會助長邪氣的上升,所以一般在外感高潮中,忌用參、朮、歸、芪等補藥(當然也有一些素來虛弱的病人,-旦受外感病的侵襲,抵抗力相當薄弱,邪實、正虛,參、芪又在所不忌)。

內傷雜病均由病邪淹纏日久而起,消耗人體精力很大,雖然有一些病人對於病邪的抵抗,仍然表現出波浪式。的」高潮」,但往往這僅僅是-種虛性興奮,實質上並不同於外感病的真正的高潮,這時從整個病理生理傾向-辨證上來看,主要是」正虛」,而不是」邪實」,根據這一特點,所以治療方法,主要是以扶正為主,正勝邪自衰,同時由於內傷雜病系積漸而成,它的恢復也應該是逐漸恢復的,不能求其速效。

清代名醫吳鞠通先生曾總結外感、內傷病治療的基本原則說:」治外感如將,拾內傷如相」。這確是兩句名言,值得深刻體味。

我們學習中醫文獻裡面關於外感和內傷的知識,不能專從名詞上去理解。」六淫」雖然屬於外感病的範圍(這我們在第 四次通信中巳經談過了),但六淫的」名詞」並不專屬於外感,因為古代對於人體由於其他各種複雜的病理生理過程所造成的各種不同反應,也根據六淫的特性,給它加上了」六淫」的名稱,實際上它並非由於外在氣候季節變化所引起。為了便於區別起見,古人又有」內六淫」、」外六淫」的說法。內六淫其實即屬於內傷的範圍,外六淫其實即屬於外感的範圍。此如說:」傷風」、」傷寒」這是外感,如果」中風」、」肝風」、」內動」、」脾胃寒濕留滯」等,便不是外感,而是內傷了。至於由於情志失常所致各種疾病,則均屬於內傷範圍。」黃帝內經」裡面,有許多地方專講外六淫,也有一些地方專講內六淫,如」至真要大論」裡面所講的六淫,就是內六淫,而」生氣通天論」裡面所講的六淫,則屬於外六淫(可參考」內經知要」」病能篇」),它的界限,就是我們在這次通信中開頭所提到的那樣。

歷史上對外感或內傷,都曾經出現不同學派。在外感病範圍內,有著鮮明不同的傷寒與溫病兩種學派:在內傷範圍內,也有金元四大家等各種不同的學派。這幾年來,大家在學習整理祖國醫學遺產過程中,似乎主要偏重外感,而忽略內傷方面的學說整理,這是一種損失和偏向,急待糾正。

外感方面的文獻,我們將以後的通信中繼續談一下,現在我想重點介韶一下內傷方面的參考書。

比較簡單通俗的,有陳修園氏」醫學實在易」、」醫學從眾錄」,李士材的」醫宗必讀」,程鍾齡」醫學心悟」等,取材比較謹嚴的有徐靈胎氏」蘭台軌範」,喻嘉言氏」醫門法律」;分析精細、切合臨床實用的,有林佩琴氏」類證治裁」,姚國美氏」診斷治療學」(江西中醫專門學校講義);搜羅廣博的有沈金鰲氏」沈氏尊生」」雜病源流」,王肯堂氏」六科準繩」」內科準繩」等等。這些書並非每本必讀,主要是根據自己條件加以選擇,先把一本弄得爛熟後,再參考其他文獻,最忌貪多嚼不爛,本本書都翻翻,而結果對那本書都沒有什麼心得體會。

在分門別類上,外感和雜病雖然是各有範疇,但臨床實際上,往往是既有外感,又兼內傷,或先有外感轉為內傷,或先有內傷再受外感,這時難以截然分開。有一些內傷病本來不嚴重,受了外感後重點在外感,就應先治外感,外感除後再來調理內傷;也有一些內傷病,本來就很嚴重,忽然受外邪侵襲?使其更加惡化起來,這時在處理上,就應該適當兼顧,難分先後了。舉例說:」補中益氣湯」就是以內傷為主而兼顧外感的處方例,」參蘇飲」就是以外感為主而兼內傷的處方例。諸如此類,在處理上最應該有分寸,我們學習臨床,向老師學習的,主要應擺在這上面,見識多了自然就會發揮獨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要在老師所長以外找材料的話,關於這類經驗記載最多而具休的是各家醫案,特別是有一些經注家闡述的醫案,如」古今醫案」、」葉案辨證」等,對初學更有幫助。

在舊社會中曾經流行過一種偏向:許多開業醫生不願看雜病,而願看外感。因為雜病都是慢性病,難期立竿見影,而且慢性病患者一般還能照常生活,病人的休養情況(包括情緒等),醫生很難掌握,如果病家不合作,往往發生了些波折,這時病家不責備自己而責備醫生,使醫生感到」勞而無功」,甚至感到-種壓力,所以對這類病往往推委或專以平穩搪塞,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外感病呢,病人當時的正常生活受到重大影響,不能不聽醫生的話,而且由於外感病還沒有影響病人代償機能,病邪一除,立可恢復,這時醫生所受到的是一片表揚聲,真是所謂」名利雙收」。舊社會輿論既然如此,促使醫生樂於治外感而不願治雜病,這是很自然的。

這幾年來,大家對中醫的要求又不同些,許多病家患急性外感病時,多不找中醫,以為中醫擅長慢性病,不長於急性病,至少沒有西醫快當吧;找中醫的多屬一些慢性病(即雜病),雖然不見得都有辦法,但是方法確實多些,滿足了一部分病人的要求,也得到了很多病人對中醫的好評。

社會輿論是可以左右醫學家研究的方向的,我在這裡不是向社會呼籲,要求社會輿論正對中醫的看法,我是想我們初學中醫的人,不成為社會輿論所左右;我們不但要熟悉外感病的中醫師知識,也要熟悉雜病的中醫知識,這樣才能全面掌握,作一個名符其實的中醫。

32 從把脈談到中醫的診斷問題 | 不要為傷寨、溫病之爭所困惑 32
關於「談外感和雜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