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神經元與膠質細胞反應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神經系統疾病 >> 神經系統對損傷的基本反應 >> 神經元與膠質細胞反應 |
病理學 |
|
|
(一)神經元
神經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由細胞體和胞突(樹突、軸突)構成。其數目估計在百億以上。神經元常見的病變為:
1.中央性Nissl小體溶解(central chromatolysis)這是一種可逆性變化,病因一旦去除,就可恢復正常,如病變繼續發展,則可導致細胞的萎縮和死亡。常見的病因有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質炎病毒)、維生素B屬缺乏、壞血病和神經元與軸突斷離。病變表現為神經細胞腫脹,喪失典型的多極形狀而變為圓形,胞核偏位,胞漿中央的Nissl小體崩潰成為細塵狀顆粒,進而完全溶解消失,或僅在細胞周邊部有少量殘餘。胞漿著色淺而呈蒼白均質狀(圖16-1)。
圖16-1 中央Nissl小體溶解
神經細胞腫脹,胞核偏位,Nissl小體僅見於細胞周邊部
切斷實驗動物的軸突後,相關的神經細胞即發生典型的中央性Nissl小體溶解,此現象又稱軸突反應。此時神經細胞粗面內質網的核蛋白體解聚,成為游離核蛋白體,蛋白質合成加快,因此認為其與軸突再生有關。
2.神經元急性壞死缺血、缺氧、嚴重急性中毒或感染可引起神經元的死亡。表現為神經細胞核固縮,胞體縮小變形,胞漿Nissl小體消失,呈深伊紅色,稱為紅色神經細胞。如細胞壞死後的酶性分解過程繼續發展,則可導致細胞溶解和消失。隱約可見輪廓的死亡細胞稱為鬼影細胞(ghost cell)。因缺血引起的神經細胞壞死最常見於大腦皮質的錐體細胞和小腦蒲肯野(Purkinje)細胞(圖16-2)。
圖16-2 神經細胞缺血性變化
細胞縮小呈三角形,Nissl小體消失,胞核濃縮深染
3.神經元的慢性病變為一組特殊的病變,如單純性萎縮、神經元纖維的纏結、神經細胞胞漿中出現特殊的包含體(如Lewy小體)等。
4.軸索和髓鞘的變化——Waller變性是指神經纖維被切斷後,軸索與神經元胞體斷離,其遠端和部分近端的軸索及其所屬髓鞘發生變性、崩解和被吞噬細胞吞噬的過程。與此同時,受累神經元的胞體發生中央性Nissl小體溶解。除了機械性損傷外,任何其他原因只要能造成神經元胞體與軸索斷離者(如循環障礙所致的大腦皮質梗死)均可發生Waller變性,其整個過程包括:①軸索變性,表現為遠端軸索腫脹、斷裂、崩解、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近端的軸索則隨後再生並向遠端延伸;②髓鞘脫失,髓鞘崩解所形成的脂質和中性脂肪,可被蘇丹Ⅲ染成紅色。③細胞反應,表現為吞噬細胞反應性增生,吸收崩解產物。周圍神經斷端遠側Schwann細胞(許旺細胞)反應性增生;而在中樞神經系統則為少突膠質細胞增生,兩者均參與再生軸突的重新髓鞘化過程(圖16-3)。
圖16-3 Waller變性模式圖 (采自Escourolle)
(二)神經膠質細胞
神經膠質細胞包括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室管膜細胞,其總數是神經元的5倍,其基本病變概括如下:
1.星形膠質細胞
(1)星形膠質細胞增生:常見的致病原因如缺氧、低血糖、感染、中毒等均能引起腦組織的損傷而導致星形膠質細胞增生。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增生是腦組織損傷的修補癒合反應,主要表現為纖維型星形膠質細胞增生,最後成為膠質瘢痕,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染色呈強陽性(圖16-4)。膠質瘢痕與纖維瘢痕不同之處在於星形膠質細胞並不產生膠原纖維及相應間質蛋白。膠持瘢痕是由星形膠質細胞突起構成,其機械強度不如膠原瘢痕。
圖16-4 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增生(GFAP染色)
左上角為腦毀損病灶
(2)星形膠質細胞肥大:表現為細胞體積增大,胞漿豐富,呈伊紅著色,胞核偏位。電鏡下可見胞漿中充滿粒線體、內質網、空泡、高爾基器、溶酶體和膠質纖維。肥胖星形膠質細胞(gemistocytic astrocyte)多發生在腦的局部缺氧、水腫、梗死、膿腫或腫瘤周圍。
2.少突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的病變常表現為髓鞘的改變,白質營養不良(髓鞘形成障礙)和脫髓鞘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為其代表。此類膠質細胞對各種損害(缺氧、中毒等)所表現的急性腫脹、核周空暈,目前認為可能是一種自溶性變化。此外神經元胞體周圍被5個以上少突膠質細胞圍繞稱為衛星現象(satellitosis),與神經元損害的程度和時間並無明顯的關係,其意義尚不清楚。
3.室管膜細胞室管膜細胞覆蓋在腦室系統內面,各種致病因素均可引起局部室管膜細胞丟失,隨之室管膜下的星形膠質細胞增生,充填缺損,並形成多數小顆粒向腦室突出,稱為顆粒性室管膜炎(圖16-5)。巨細胞病毒感染時,室管膜細胞中往往可有病毒包含體出現。
圖16-5 顆粒性室管膜炎
局部室管膜細胞丟失,增生的膠質細胞隆起,形成小顆粒
(三)小膠質細胞
小膠質細胞屬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其對損害之反應表現為:①激活形成巨噬細胞,包圍、浸潤和吞噬壞死神經元,稱為噬神經細胞現象(neuronophagia),吞噬後胞漿中常出現大量小脂滴,常規石蠟切片,HE染色呈空泡狀,又稱格子細胞或泡沫細胞,蘇丹染色呈陽性反應;②局灶性增生形成膠質結節,常見於各種炎症,特別是病毒性腦炎;③桿狀細胞形成,見於慢性進行性損害(如腦晚期梅毒),表現為細胞增生、胞體變窄、胞突減少並呈雙極桿狀。
神經系統對損傷的基本反應 | 常見的併發症 |
關於「病理學/神經元與膠質細胞反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