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冠狀動脈性心臟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心血管疾病 >> 冠狀動脈性心臟病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簡稱冠心病,是指因狹窄性冠狀動脈疾病而引起的心肌缺氧(供血不足)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絕大多數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引起冠心病的原因:

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為最常見的狹窄性冠狀動脈疾病,特別是肌壁外冠狀動脈支的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近側段之所以好發動脈粥樣硬化是由於它比所有器官動脈都靠近心室,因而承受最大的收縮壓撞擊。再者,冠狀動脈血管樹由於心臟的形狀而有多數方向改變,因此亦承受較大的血流剪應力。

好發部位:據我國6352例屍檢統計,病變的總檢出率、狹窄檢出率和平均級別均以前降支最高,其餘依次為右主幹、左主幹或左旋支、後降支性別差異:20~50歲病變檢出率,男性顯著高於女性;60歲以後男女無明顯差異。

病 變特點:粥樣硬化斑塊的分布多在近側段,且在分支口處較重;早期,斑塊分散,呈節段性分布,隨著疾病的進展,相鄰的斑塊可互相融合。在橫切面上斑塊多呈新 月形,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狹窄。有時可並發血栓形成,使管腔完全阻塞(圖8-28,圖8-29)。根據斑塊引起管腔狹窄的程度可將其分為4級:Ⅰ級,管腔狹 窄在25%以下;Ⅱ級,狹窄在26%~50%;Ⅲ級,狹窄51%~75%;Ⅳ級,管腔狹窄在76%以上。

冠狀動脈粥樣斑塊並發血栓形成


圖8-28 冠狀動脈粥樣斑塊並發血栓形成

圖示左前降支粥樣斑塊,累及動脈壁四周,斑塊底部粥樣物中含大量膽固醇結晶;管腔被血栓阻塞(男性,50歲)

2.冠狀動脈痙攣 多年來,學術界一直圍繞著冠狀動脈痙攣是否是缺血性心臟病的原因這一問題進行爭論。有人研究心性急死例中發現,其冠狀動脈血栓形成發病率僅為30%,在 發作後12小時內死亡的患者中也只佔50%,故認為至少有相當部分病例是由於冠狀動脈痙攣引起的。近年來,由於心血管造影技術的開展,已證實冠狀動脈痙攣 可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

管腔內血栓的放大,主要為白色血栓(↑);右下為纖維素


圖8-29示圖8-28管腔內血栓的放大,主要為白色血栓(↑);右下為纖維素

3.炎症冠狀動脈狹窄冠狀動脈的炎症可引起冠狀動脈狹窄,甚至完全閉塞而造成缺血性心臟病,例如結節性多動脈炎巨細胞性動脈炎、高安動脈炎、Wegener肉芽腫病等均可累及冠狀動脈。此外,梅毒性主動脈炎亦可造成冠狀動脈口狹窄,但都比較少見。

參考

32 主動脈瓣狹窄 | 心絞痛 32
關於「病理學/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