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Ⅲ型變態反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免疫病理 >> 組織損傷的免疫機制 >> Ⅲ型變態反應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Ⅲ型變態反應又名免疫複合物介導的超敏反應(immune complex 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免疫複合物是抗原抗體相結合的產物,在生理情況下它能及時被吞噬系統所清除。如免疫複合物是沉 積於血管壁進而引起血管炎症,則導致疾病。引起人體免疫複合物疾病的抗原種類繁多,有微生物細菌病毒等)、寄生蟲、異體蛋白(食物、血清等)、藥物 (青黴素普魯卡因醯胺等)、自身抗原(變性IgG、核酸等)、腫瘤抗原腫瘤相關抗原癌胚抗原等)及其他原因不明性抗原。至於抗體則限於能被補體固定 的IgG和IgM,而非IgA、IgD或IgE。

免疫複合物沉積引起組織損傷的主要環節是固定並激活補體,產生生物活性介質,而導致組織損傷及炎症反應,包括:

1.補體激活 補體激活所產生的生物學效應有:①通過釋放C3b促進吞噬作用;②提供趨化因子(C5b、C567),誘導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遊走;③釋放過敏毒素(C3a,C5a),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引起平滑肌收縮;④攻擊細胞膜造成細胞膜損傷甚至溶解(C5b~9複合體)。

2.血小板聚集和Ⅻ因子激活免疫複合物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和Ⅻ因子(Hageman factor)激活,兩者均可促進炎症過程和微血栓形成,從而導致缺血壞死

3.炎症介質釋放白細胞吞噬抗原抗體複合物後可釋放多種炎症介質,包括前列腺素擴張血管的肽類物質、陽性趨化物質以及多種溶解體酶,其中的蛋白酶消化基底膜膠原、彈力纖及軟骨。此外,激活的中性粒細胞產生的氧自由基也可引起組織損害。

Ⅲ型變態反應因複合物沉積部位的不同,導致的免疫複合物病有局限性與全身性兩類。

局 限性免疫複合物沉積引起的變態反應又稱Arthus 反應,是急性免疫複合物性血管炎所致的局部組織壞死,常發生在皮膚。實驗性Arthus反應可採用具有循環抗體的免疫動物以相應的抗原作皮下注射來引起, 當注射在皮下的抗原彌散到局部血管時,即可與血液中的抗體相結合而形成免疫複合物沉積於血管壁,激發炎症反應,表現為局部水腫出血和壞死,血管壁纖維素 樣壞死明顯,常伴有血栓形成,局部的缺血更加重了組織的損害。

全身性免疫複合物病又稱血清病(serum sickness),乃因抗原抗體在循環中形成可溶性複合物在組織中沉積而致病。其中,一次大量免疫複合物形成並在多器官沉積,引起急性血清病;而反覆持 續沉積則引起慢性血清病。血清病常累及的部位是腎、心血管關節滑膜、皮膚等血管豐富的組織。

急性血清病的臨床表現根據免疫複合物的量和形 成的速度而異。當大量異體蛋白注入含有大量相應抗體的血液時,迅速形成高濃度的免疫複合物,可導致虛脫。這是由於補體被激活,中性粒細胞釋放溶酶體酶,血 小板激肽的釋放,以及凝血與纖溶系統被激活所致。臨床表現與過敏性休克相似。經典的血清病是在首次注射異體蛋白7~10天(產生抗體)後出現,臨床上表現 為短暫的發熱、皮膚蕁麻疹、周圍關節腫脹淋巴結腫大蛋白尿等,血清補體含量明顯降低。免疫複合物沉積所致的血管病表現為管壁纖維素樣壞死伴大量中性粒 細胞浸潤免疫熒光或免疫電鏡檢查可證實管壁有抗體和補體存在。

慢性血清病是在持久抗原血症,免疫複合物形成和沉積所致。慢性免疫複合物病最常累及腎,引起膜性腎小球腎炎

32 Ⅱ型變態反應 | Ⅳ型變態反應 32
關於「病理學/Ⅲ型變態反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