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診斷學/心臟的叩診
醫學電子書 >> 《物理診斷學》 >> 心臟及外周血管 >> 心臟檢查 >> 心臟的叩診 |
物理診斷學 |
|
叩診的目的在於確定心臟及大血管的大小、形狀及其在胸臟內的位置。心臟及大血管為不含氣器官,叩診時呈絕對濁音(實音),而心臟被肺復蓋部分則叩診呈相對濁音。因相對濁音反映心臟的實際大小和形狀,所以叩診相對濁音界較絕對濁音界有較重要的臨床意義(圖8-1-1,8-1-2)。
圖8-1-1 心臟邊界與肺臟重疊關係示意圖
圖8-1-2 心臟的絕對濁音界和相對濁音界示意圖
(一)叩診方法
叩診時,病人應採取仰臥或坐位,姿勢要端正,以避免因體位而影響心臟叩診的準確性。一般常用指指叩診法,將左手中指橫置於肋間,也可與肋間垂直(圖8-1-3)。叩診應依一定順序進行。心左界的叩診法:一般可自下而上,自外而內。先觸及心尖搏動,在心尖搏動外2~3cm處,由外向內沿肋間進行叩診。心尖搏動不清楚者,可從左腋前線第五肋間處開始叩診,依次按肋間上移,叩診每一肋間的清音變濁音並作記號,直至第二肋間。連接各肋間的記號,即為心濁音界的左界。然後左側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從肝濁音界的上一肋間開始自外而內,依次按肋間上移至第二肋間,叩出每個肋間由清音變濁音處,並做上記號,連接各肋間的記號,即為心濁音界的右界。再用硬尺平放於胸骨上(不能用軟尺斜放或隨胸壁的曲度而屈轉測量),測出各肋間的濁音界距前正中線的距離,並記錄之。
圖8-1-3 叩診心臟濁音界時板指的位置
(二)正常心濁音界(相對濁音界)
正常人心濁音界隨年齡、體型而異。一般左心界在第二肋間幾乎與胸骨左緣相合,距前正中線約23;第二肋間距前正中線約3.5~4.5cm,此處相當於心腰部,如超出此範圍則表示心腰部擴大;第四肋間距前正中線約5~6cm;第五肋間距前正中線約7~9cm,正常不超過鎖骨中線(正常成人前正中線至左鎖骨中線的距離為8~10cm)。心右濁音界相當於胸骨右緣、正常人心臟左、右相對濁音界至前正中線的平均距離見表8-1-2
表功-1-2 正常心臟相對濁音界
右(cm) | 肋間 | 左(cm) |
2-3 | Ⅰ | 2-3 |
2-3 | Ⅱ | 3.5-4.5 |
3-4 | Ⅲ | 5-6 |
Ⅳ | 7-9 |
(記錄時應註明鎖骨中線距前正中線的cm數)
心界的組成部分
心左界起自至第二肋間處相當於肺動脈段;向左下延伸至第三肋間處,相當於左心房的心耳部;再向下一肋間則為左心室。心右界起自右第一肋間相當於上腔靜脈;向下一肋間延伸除心尖部分為左心室外,余均為右心室組成,心上界相當於第三肋間下緣的水平。第一、二肋間水平的胸骨部分濁音區稱為心底部濁音區,相當於大血管投射在胸壁上的範圍。主動脈結與左心室緣之間的輕度凹陷部分稱為心腰部。(圖8-1-4)。
圖8-1-4 心臟各部在胸壁的投射
(三)心濁音界的改變及其意義
心濁音界的大小、形態、位置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改變。除由於心臟各房室肥厚或擴大而出現不同部位的心濁音界增大外,附近臟器、組織如肺臟、縱膈、胸腔等病變也可引起心濁音界的改變。
1.心濁音界增大
(1)心濁音界向左下增大 左心室增大時,心左濁音界常向左下增大,使心濁音界呈靴形,稱為主動脈型,可見於主動脈瓣狹窄或關閉不全,高血壓病等(圖8-1-5)
圖8-1-5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濁音界示意圖
(注意,心腰部不膨出,外形如靴形)
(2)心濁音界向左增大 右心室增大時,除心右濁音界可增大外,由於心臟沿長軸作順鐘向轉動,故左側心濁音界增大更為顯著。
(3)心腰部濁音界向左增大 左心房顯著擴大時,胸骨左縫第三肋間心濁音界增大,可見於較重的二尖瓣狹窄。本病除在左心房擴大外常伴有肺動脈擴張及右心室肥厚,心濁音界外形呈梨形,稱二尖瓣型(圖8-1-6)。
(4)心底部濁音界增大 主動脈擴張、主動脈瘤、縱膈腫瘤及心包大量積液時,心底部濁音區增寬。
(5)雙側心濁音界增大 常見於全心衰竭、心肌炎、心肌病及心包積液等。心包積液時,相對濁音界與絕對濁音界等同;心濁音界並隨體位改變而變化。坐位時,心濁音區呈三角燒瓶形;仰臥時,心底濁音區明顯增寬(圖8-1-7)。
圖8-1-6 二尖瓣狹窄的心臟濁音界示意圖
(注意心腰部膨出,外形如梨形)
圖8-1-7 心包積液的心臟濁音界示意圖
(注意外形如三角燒瓷)
2.心濁音界縮小或消失
3.心濁音界位置的改變
心臟位置移位可影響心濁音界變化,原因與心尖搏動移位的原因基本相同。
心濁音界向病側移位 如肺不張、肺組織纖維化及胸膜粘連增厚等。
心濁音界向健側移位 如一側胸腔積液、氣胸。
心濁音界向左上移位 當腹內壓力升高時,因橫膈位置抬高可將心臟推向左上方,如腹水、腹內巨大腫瘤、妊娠等。
心臟的觸診 | 心臟的聽診 |
關於「物理診斷學/心臟的叩診」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