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白珠
A+醫學百科 >> 滇白珠 |
目錄 |
種中文名
滇白珠
種拉丁名
Gaultheria leucocarpa Bl. var. crenulata (Kurz) T.Z.Hsu
中國植物志
57(3):060
種別名
屬中文名
白珠樹屬
屬拉丁名
Gaultheria
科中文名
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
Ericaceae
生 境
生於灌叢中。
毒 性
小鼠腹腔注射枝、葉氯仿提取物500—1000mg/kg,先呈興奮、高步態,而後活動減少、呼吸抑制、眼瞼下垂、共濟失調、翻正反射消失[A-25]。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達3m;枝條細長,左右曲折,無毛。葉革質,芳香,卵狀長圓形,少為卵形,頂端尾狀漸尖,基部心形或圓形,邊緣有鋸齒。總狀花蛞干ü詘茁躺幼礎=摧艄蛐危墒焓焙諫?br>地理分布:廣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區。
本科概述
本科約54屬1700餘種,分布極廣,主產於南、北半球的溫帶和北半球的亞寒帶。我國分布較多,約15屬550餘種,以西南山區為中心,遍布全國。杜鵑花科有毒種甚多,我國約9屬100種以上,集中於杜鵑花亞科(Rhododendroideae)和緱木亞科(Andromedo—ideae)的金葉子屬(Criln'odendronW.W.Smith)、米飯花屬(LyoniaNutt.)、馬醉木屬(PierisD.Don)和杜鵑花屬(RhododendronL.)。杜鵑花屬的有毒種類最多,而且不少種僅為我國所有。我國古代的藥學專著中早已記載過本科植物的毒性,東漢(公元五年)幻申農本草經》中將「羊躑躅」列為大毒「下品」藥物。明《本草綱目》詳細地記載了它的毒性:「花、根、葉有大毒。羊食其葉,躑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飲,遂至於斃也」。在南方農村已用作殺蟲農藥。杜鵑花科植物劇毒種類較多,主要作用於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人、畜常見中毒症状有流涎、嘔吐、腹痛、腹瀉、心跳緩慢、頭暈、呼吸困難、肢端麻痹和運動失調,嚴重中毒時還出現角弓反張、昏睡,因呼吸抑制死亡。雖然杜鵑花科植物的毒性很大,但由於它們多為灌木,大都雜生於山地林中,因此能直接構成危害入、畜的種類並不太多。人的中毒往往只發生在部分可供藥用或食用的植物,如大白花杜鵑等植物的花,在西南部分地區是民間的傳統蔬菜,腌漬或鮮食,但因加工不當食用可致中毒。又如金葉子,又名「半天昏」等植物的葉,草醫用於治療風濕腰腿痛,可因服量過大而中毒。蜂蜜中若帶入這類植物的花粉也能造成不幸的後果「』。常見危害牛、羊、豬等牲畜的是羊躑躅、小果米飯花和大白花杜鵑等小灌木或常綠灌木,當早春或冬季缺乏飼料,牲畜飢不擇食而發生中毒。除上述常見幾種植物外,杜鵑花科有毒植物大多數是一些不常見的種,大都沒有中毒,報導,但經毒性測定可以看出它們仍有劇烈毒性,存有潛在危害,如長苞美麗馬醉木、尾葉白珠和藍果杜鵑等。杜鵑花科植物的成分經過一百來年的研究,特別是六十年代以來在成分的分離、結構鑒定和毒理機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已確定的重要有毒成分是四環二萜毒素,在所分出的六十多種有毒成分中,絕大多數均屬這種結構類型。它們毒性大、數量多、分布廣泛,還特別集中於某些屬或種,並且僅為本科所有,是一類很有特色的天然高毒性化合物。也是本科植物化學分類學的一個很有價值的信息。此外,其他成分有揮髮油、黃酮、三萜、酚類和鞣質等。近年來在研究治療慢性氣管炎的草藥中發現不少杜鵑花科植物都有較好療效,其有效成分揮髮油和黃酮,已臨床應用。根據不同的結構類型,可將杜鵑花科植物毒素分為下面三類:一、木藜蘆烷類這是一類由C5-C7—C6-C5四環駢合而成,具貝殼杉烷(kaurane)(34—1)變型結構母核的二萜,一般統稱為木藜蘆烷(grayanane)(34—2),也可稱為授木烷(andromedane)或全氫奠(perhydroazulene),包括了50餘種有多位取代基團、多羥基的極性化合物,詳見表34—1。二、木藜蘆酚類包括木藜蘆酚A(34—18)、B(34—19)、C、D(34—20)(1eucotholA—C),灰安酚A(34—21)、B(34-22)(8rayanolA、B)和木藜蘆烷酚A(grayatholA)(34-23)三種類型的七個化合物,均來自植物木藜蘆[30—33]。木藜蘆酚是C6-C6-C6-C5,四環駢合的蒽型二萜,也屬貝殼杉烷的一種變型結構。灰安酚為具有一個大十元環的三環二萜。三、二萜甙和雙苯基黃酮甙二萜甙包括從木藜蘆中分出的木藜蘆甙A、B、C、D(34—24)(grayanosidcA—D)和從日本馬醉木中得到的馬醉木甙A、B(34—2,5)(PierosideA、B),這是一類新型的二萜甙[7,19,34]。雙苯基黃酮甙有波賴奧甙(Poriolide)(34—26)和異波賴奧甙(isoporiolide)(34—17),均從LeutothoekesiskeiMiq中分出,這是一類閉合的環內甙,在天然化合物中較為少見[35,36]。杜鵑花科植物毒素和它們的原植物引起的中毒症状相似,但潛伏期短並更具有特徵性,主要有劇烈流涎、扭體和嘔吐等腸胃道中毒症状和頸後傾、運動失調、角弓反張、呼吸抑制和驚厥等神經系統中毒症状。同時,很多毒素都有較強的降壓和減慢心率等心血管系統作用。部分毒素的急性毒性見表34—2。從表34—2中可以看出,杜鵑花科植物毒素,特別是木藜蘆烷類毒素的毒性都很大,對小鼠腹腔注射LD50大都在1mg/kg以下。波賴奧甙有著和木藜烷類完全不同的結構,但急性毒性也較大。在天然非生物鹼毒素中,杜鵑花科植物毒素的毒性是很引人注目的。木藜蘆烷類毒素是心臟—神經系統毒素。它們直接作用於心臟,既能增加心肌.的收縮力,也能因對心臟有觸發活性而產生快速心律失常以至抑制心臟跳動而死亡[38,42]。同時,它們也是一類影響運動系統的高強度肌梭興奮劑,作用於肌梭某個特定部位,使其傳人神經的生物電衝動頻率增加,干擾單突觸反射和丁—傳出神經系統,使中毒動物出現頸後傾、脊椎運動失調和驚厥等特殊體態[41]。近年發現,杜鵑花科二萜類毒素作用於膜上膽鹼受體的離子調節部位,有可逆地去極化激活作用,特異地增加心肌、肌梭等部位的神經細胞和肌肉細胞靜息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提高細胞膜內鈉的濃度,從而影響神經衝動的傳導。這種機制和海洋動物毒素西加毒素以及箭毒蛙毒素相似,並可以由河豚毒素引起非競爭性拮抗而使此種去極化減弱或消失[42-45]。木藜蘆烷類毒素的高毒性和特殊作用機制與其化學結構有著密切的關係,產生高毒性的基本因素是這類毒素分子的立體結構特性,其次是各種取代基團的位置和數目,尤其是能改變親水性大小的羥基、環氧基等的位置和取向對毒性有較大的影響。此外,各種取代基團在體內代謝的穩定性對毒性也有一定的影響[37,38,41,43-47]。目前對杜鵑花科有毒植物及其毒素的研究正日趨深入,這一類毒素已作為神經藥理學研究的工具而受到重視。
關於「滇白珠」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