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症

(重定向自椎间盘突出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椎間盤突出症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因為椎間盤各組成部分(髓核纖維環軟骨板),尤其是髓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後,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側)方或椎管內,從而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等受到刺激或壓迫,產生頸、肩、腰腿痛,麻木等一系列臨床症状

目錄

椎間盤突出症的病因

一、病因:

1、腹壓增高,如劇烈咳嗽便秘時用力排便等。

2、腰姿不當,當腰部處於屈曲位時,如突然加以旋轉則易誘發髓核突出

3、突然負重,在未有充分準備時,突然使腰部負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

4、腰部外傷,急性外傷時可波及纖維環軟骨板等結構,而促使已退變的髓核突出。

5、職業因素,如汽車駕駛員長期處於坐位和顛簸狀態,易誘發椎間盤突出。

二、發病機制:

青春期後人體各種組織即出現退行性變,其中椎間盤的變化發生較早,主要變化是髓核脫水脫水後椎間盤失去其正常的彈性和張力,在此基礎上由於較重的外傷或多次反覆的不明顯損傷,造成纖維環軟弱或破裂,髓核即由該處突出,壓迫神經根而產生神經根受損傷徵象;也可由中央向後突出,壓迫馬尾神經,造成大小便障礙。 如纖維環完全破裂,破碎的髓核組織進入椎管,可造成廣泛的馬尾神經損害。由於下腰部負重大,活動多,故突出多發生於腰4-5與腰5-1間隙。

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状

一、症状體征

頸、肩、腰腿痛、麻木,特別在行走時最為明顯。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間盤突(脫)出症患者有此症状,包括椎體型者在內。

2、下肢放射痛:80%以上病例出現此症,其中後型者可達95%以上。

3、肢體麻木:多與前者伴發,單純表現為麻木而無疼痛者僅佔5%左右。此主要是脊神經根內的本體感覺和觸覺纖維受刺激之故。其範圍與部位取決於受累神經根序列數。

4、肢體冷感:有少數病例(約5%~10%)自覺肢體發冷、發涼,主要是由於椎管內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刺激之故。臨床上常可發現手術後當天患者主訴肢體發熱的病例,與此為同一機制。

5、間歇性跛行:其產生機制及臨床表現腰椎椎管狹窄者相似,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況下,可出現繼發性腰椎椎管狹窄症病理生理學基礎;對於伴有先天性發育性椎管矢狀徑狹小者,脫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的狹窄程度,以致易誘發本症状。

6、肌肉麻痹:因腰椎間盤突(脫)出症造成癱瘓者十分罕見,而多系因根性受損致使所支配肌肉出現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輕者肌力減弱,重者該肌失去功能。臨床上以腰5脊神經所支配的脛前肌、腓骨長短肌、趾長伸肌及姆長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症為多見,其次為股四頭肌(腰3~4脊神經支配)和腓腸肌(1脊神經支配)等。

7、馬尾神經症状:主要見於後中央型及中央旁型的髓核突(脫)出症者,因此臨床上少見。其主要表現為會陰部麻木、刺痛排便排尿障礙陽痿(男性),以及雙下肢坐骨神經受累症状。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症状。

8、下腹部痛或大腿前側痛:在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當腰2、3、4神經根受累時,則出現神經根支配區的下腹部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現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有腰3~4椎間盤突出者,有1/3的有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其在腰4~5與腰5~骶1間隙椎間盤突出者的出現率基本相等。此種疼痛多為牽涉痛

9、患肢皮溫較低:與肢體冷感相似,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經性血管收縮。或是由於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經纖維,引發坐骨神經痛小腿足趾皮溫降低,尤以足趾為著。此種皮溫減低的現象,在骶1神經根受壓者較腰5神經根受壓者更為明顯。反之,髓核摘除術後,肢體即出現發熱感。

10、其他:視受壓脊神經根的部位與受壓程度、鄰近組織的受累範圍及其他因素不同,尚可能出現某些少見的症状,如肢體多汗腫脹、骶尾部痛及膝部放射痛等多種症状。

二、檢查:

可行脊椎觸診和椎間盤壓力測量。

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

椎間盤突出症的檢查化驗

可行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1.腦脊液檢查 除中央型引起椎管完全阻塞者可出現蛋白含量增高、潘氏試驗及奎氏試驗陽性外,通常均屬正常。

2.其他化驗 諸如紅細胞沉降率、康華反應、類風濕因子、膠狀金試驗等化驗檢查,主要用於對其他疾患的鑒別診斷。

椎間盤突出症的併發症

可發生以下併發症

可合併馬尾神經壓迫症候群

椎間盤突出症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日常生活中應多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減少椎間盤承受的壓力。

椎間盤突出症的西醫治療

手術療法

手術治療時,對病人實行開放性手術消除突出的椎間盤,以達到治癒的目的。雖然效果顯著,但手術往往難度大,危險性極高,且創傷較大,更有甚者會影響到脊柱的穩定性,並可能留下後遺症,患者往往懼怕開刀。通常術後恢復期為3個月,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學習生活。 重點關鍵是解除神經根刺激或壓迫,消除神經炎症,促進神經修復等,其特點是見效快。但投資大,風險大,而且臨床上有嚴格的適應症狀:疼痛劇烈,經過長期非手術治療確實不能緩解;椎間盤突出物較大或粘連、鈣化導致側隱窩、椎管狹窄(非黃韌帶肥厚等肌性狹窄)嚴重的;神經根刺激或壓迫後血管供血障礙引起的下肢肌肉委萎縮,肌力明顯下降明顯的,當然手術也存在感染性神經損傷、神經筋膜等形成纖維疤痕組織,使神經根粘連,引起「術後再發性疼痛」;以及腰椎穩定性差,引起慢性腰痛,變天反映加重等後遺症。

介入療法

介入療法中,藥物化學溶解突出的髓核,該療法已有30年歷史,其本質是化學藥物與椎間盤組織發生反應,使椎間盤中壓迫神經的組織溶解、吸收、排出而消除壓迫症状。初的藥物是木瓜酶,因起臨床副作用較大,現已淘汰,60年代美國學者提出用膠原酶注射治療椎間盤突出,1973年進行膠原酶製劑藥理研究,研究證明膠原酶在生理酸鹼度和溫度能選者性的水解椎間盤內的結構膠原蛋白結構(在椎間盤中約佔纖維環乾重50/,占髓核乾重20/-30),當腰椎間盤水分隨著年齡因素含量下降,相應的膠原蛋白含量增加。

治療

所以膠原酶注射對膠原蛋白的溶解使椎間盤體積減小,減輕或解除對神經組織的刺激、壓迫,臨床痛苦症状減輕,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他不會溶解神經周圍的其他組織,骨刺等,對證治療臨床優良率百份之77,十年複發率百份之23,因此,臨床最使用於影象學確診為椎間盤突出側型和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合併有腰椎管理、狹窄患者;患者腰椎間盤突出、鈣化、游離型、脫垂型、死骨型者;馬尾神經表現為大小便功能嚴重障礙者;糖尿病腫瘤精神病神經官能症等嚴重器質性疾病皮膚過敏、孕婦等。

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包括臥床休息、藥物、牽引、推拿針灸封閉等法,適合於初發或病情較輕的病例。其療法目的是促使突出部位回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大椎間隙以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刺激,但此療法多數不能徹底消除和回納突出的椎間盤。目前,具備相當科研實力的機構,均要求保守治療結合其他治療同時進行,方可取得出眾效果。

椎間盤突出患者不要穿任何帶跟的鞋,高跟鞋有害是常識,而中跟鞋和坡跟鞋的作用也一樣,都是讓重心前移,容易導致脊柱彎曲加大,與高跟鞋相比只是程度的問題,而且學術界早就指出,中跟鞋有益健康是偽科學。這個不利因素很容易被忽視,對於椎間盤突出患者,是雪上加霜,需要康復鍛煉的患者更要注意。

只要人體重心向後移動,就可以矯正姿勢有利於脊柱的挺拔減小腰椎曲度,減緩症状,有益無害,矯正一點是一點,症状減輕後,仍然要堅持一段時間作為鞏固,鞏固期內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但鞏固期是必須的,防止複發是患者特別需要注意的。鞏固期內也要注意溫和鍛煉的康復鍛煉原則,切忌急躁和急於求成,防止過量運動超過自身耐受

參看

關於「椎間盤突出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