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菌屬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梭菌屬(Clostridium),芽孢桿菌科的 1屬。是能形成芽孢、厭氧生長的革蘭氏染色陽性大桿菌。因芽孢常比菌體大,致使菌體呈梭狀而得名。又稱厭氧芽孢桿菌屬
  芽孢圓形或橢圓形,位於菌體中央、頂端或偏端。除產氣莢膜梭菌鞭毛、有莢膜外,其他菌種均有鞭毛、無莢膜。多數專性厭氧,少數微需氧,大多數梭菌不產生過氧化氫酶,對蛋白質分解和糖類發酵能力隨菌種而異:溶組織梭菌分解蛋白,產氣莢膜梭菌發酵糖類,產芽孢梭菌既分解蛋白又發酵糖類。破傷風梭菌兩種能力均無。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23~42%。梭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尤以土壤中最多。有些梭菌作為正常菌叢寄居在人或動物腸道內,部分梭菌對人或動物致病,它們大多產生強烈的外毒素,其中以破傷風梭菌和肉毒梭菌毒力最強。
  破傷風梭菌  人、畜破傷風病原體。菌體細長,大小為(0.5~1.1)×(2.4~5)微米。大多數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莢膜。芽孢圓形,較菌體大,位於頂端。專性厭氧,適溫37℃,營養要求一般。菌落中心緊密、周邊不整齊,血瓊脂平板上有明顯溶血圈。肉渣培養基中生長混濁,部分肉渣消化併產生氣體。一般不發酵糖類,對蛋白質有微弱消化作用。芽孢對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強。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25%。抗原有屬特異性菌體抗原和型特異性鞭毛抗原,組成10個以上的血清型。產生兩種外毒素,即破傷風痙攣毒素和破傷風溶血毒素,前者可引起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和骨骼肌強直痙攣等臨床症状,毒性強,純品1.3×10-11克可殺死1隻小鼠,為引起破傷風的主要毒性物質,不同血清型菌株產生的痙攣毒素的抗原性相同,能被任一型痙攣毒素的抗毒素所中和;而後者與破傷風桿菌致病性無關。
  本菌廣泛存在於土壤、人和動物腸道中,一般通過深部創傷感染,造成厭氧環境,有利於本菌大量繁殖,產生痙攣毒素,引起破傷風。可用破傷風類毒素或抗毒素防治。馬、猴、小鼠、豚鼠、家兔對破傷風梭菌均極易感,貓、狗的易感性稍差。
  產氣莢膜梭菌  人類氣性壞疽的主要病原菌。1892年,美國病理學家W.H.韋爾奇等自一屍體分出本菌,因而又稱韋氏梭菌。菌體較大,大小為(0.9~1.3)×(3.0~9.0)微米,無鞭毛,有莢膜。芽孢橢圓形,位於偏端。專性厭氧。菌落直徑2~5毫米,血瓊脂平板上有溶血圈。糖發酵能力強,產酸產氣。本菌的特徵之一是在牛乳培養基中呈暴烈發酵現象。形成的毒性物質有12種,可損傷細胞膜血管內皮細胞並使糖類分解,導致細胞壞死、組織水腫、充氣等病變。根據產生毒素種類和致病性的不同,本菌有A、B、C、D、E、F6個型。有些菌株產生腸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24~27%。本菌廣泛存在於土壤、人和動物的腸道中,常因深部創傷感染。導致氣性壞疽的病原菌還有諾維氏梭菌、腐敗梭菌、溶組織梭菌、產芽孢梭菌等。此外,產氣莢膜梭菌能引起羔羊痢疾和羔羊、牛犢、仔豬、家兔、雛雞等的壞死性腸炎;諾維氏梭菌引起羊、牛的傳染性壞疽肝炎;腐敗梭菌引起牛、羊、豬等家畜的腸型壞疽「快疫」(braxy);肖維氏梭菌引起牛、羊氣腫疽等。
  肉毒梭菌  菌體大小為(0.8~1.3)×(4.4~8.6)微米;周身鞭毛,無莢膜;芽孢橢圓形,比菌體略大,位於偏端,專性厭氧,芽孢抗熱性強,煮沸5小時才被殺死;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26~28%。本菌能分泌強烈的肉毒素,根據抗原性分為A~G7個型,其中A、B、E、F型對人致病。人誤食含有該毒素的食物後發生復視眼肌麻痺、吞咽困難、膈肌麻痺等特殊神經症状,並常因呼吸困難心力衰竭而死亡。此外,肉毒梭菌也可致牛、禽等肉毒中毒。毒素耐熱性較低,80℃30分鐘或100℃10分鐘即被破壞。本菌廣泛存在於土壤海泥中,在家畜腸道內也常可找到。對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防治主要是加強食品衛生管理和對病人注射多價抗毒素。

關於「梭菌屬」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