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脫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新生兒的胎髮都是由母體帶出,大部分新生兒在出世後的2~3周內發生明顯的脫髮。這是由於嬰兒出世後,大部分頭髮毛囊在數天內由成長期迅速轉為休止期所致,一般經過9~12周後,小兒的毛囊會重新形成毛球,重新長出新發。如果有加重脫髮的跡象,可到醫院兒科就診,先明確病因,在對因醫治,相信會收到良好的成效。總體嬰兒脫髮可以分為生理性脫髮和病理性脫髮兩類,以生理性脫髮最常見。

目錄

新生兒脫髮的原因

生理脫髮的原因:

生理性脫髮為新生兒在出生後四五個月時的胎毛自然更新,無其他異常。這種脫髮的特點是剛出生時頭髮是黑的,但慢慢地變黃了,到出生後四五個月時瀰漫性脫落。這種嬰兒脫髮無需治療,大多能自然好轉。

寶寶出生後,由於環境的改變,往往會出現掉頭髮的現象,一些父母不了解,常以為是寶寶生了病。如果了解了這種現象,就不必憂慮了。

病理性脫髮的原因:

1 缺鈣引起的脫髮,都有枕禿,伴有血鈣下降、鹼性磷酸酶增高夜驚、煩燥等情況,需及時補鈣

2 免疫代謝和營養問題引起的脫髮,可檢查甲狀腺功能、甲狀旁腺功能、微量元素、鈣磷鎂、免疫功能等進行鑒別診斷。如果懷疑營養不良,則可以從兒科的角度制訂一個合理膳食表,並觀察3個月。經過3個月的均衡營養補充後,如果沒有進步,則可再詳細進行生長激素檢查等。

3 兒童期神經緊張焦慮引起的脫髮。

4 其他還有脂溢性皮炎、頭垢、發燒、藥物、中毒遺傳症候群頭部外傷水痘、洗髮水傷害、燙髮損傷等因素造成的脫髮。

5 頭髮斷裂而不是脫髮。嬰兒脫髮大多與營養代謝有關,大多數沒有太大問題,少數才有潛在疾病。全托幼兒園和學齡的兒童大多與精神因素有關。只有2%左右才是其他的疾病,一開始表現為斑禿,但最後表現為脫髮者才是有病。要觀察病人到6個月後才做大張旗鼓的血液檢查。看斑禿很少第一次就確診,要說服家長,即使有病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看出來的。脫髮後是否能長回來主要看毛囊有無萎縮破壞。

新生兒脫髮的診斷

1、頭髮的牽拉檢查

頭髮牽拉實驗陽性是指在頭皮的任何部位可不費力地拔落2-8根頭髮而無疼痛感。休止期脫髮生長期脫髮鬆動症候群斑禿毛髮病中,本實驗呈陽性反應。

2、內分泌檢查

性激素水平的檢查對產後脫髮更年期脫髮和口服避孕藥引起的脫髮,有一定的臨床意義;血清TSH的檢查對診斷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最有價值。

3、營養代謝檢查

營養代謝性疾病鐵缺乏症,早期常需實驗室檢查證實,血清鐵蛋白小於12ug/L為貯鐵缺乏,同時運鐵蛋白飽和度小於0.15,全血FEP大於1.78umol/L(100ug/dL)或FEP/Hb大於 4.5ug/gHb的其中兩項,可確診為缺鐵性紅細胞生成性脫髮。惡性營養不良早期,由於蛋白質長期攝入不足,體內形成負氮平衡,血及尿中尿素氮首先下降,尿肌酸、肌酐下降也是較敏感的指標,血漿總蛋白低下是營養不良性脫髮的確診條件。

新生兒脫髮的鑒別診斷

1、脂溢性脫髮:常常出現在中青年身上,表現為頭皮上有較厚的油性分泌,頭髮光亮,稀疏而細,或者頭髮乾燥,頭屑多,無光澤,稀疏纖細。

2、病理性脫髮:主要由於病毒細菌高熱對毛母細胞有損傷,抑制了毛母細胞正常分裂,使毛囊處於休克狀態而導致脫髮,如急性傳染病、長期服用某種藥物等。

3、化學性脫髮:有害化學物質對頭皮組織、毛囊細胞的損害導致脫髮

4、物理性脫髮:空氣污染物堵塞毛囊、有害輻射等原因導致的脫髮。

5、營養性脫髮:消化吸收機能障礙造成營養不良導致脫髮

6、肥胖性脫髮: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在體內代謝後產生廢物,堵塞毛囊導致脫髮

7、遺傳性脫髮:脫髮也是有遺傳性的,一般男性呈顯性遺傳,女性呈隱性遺傳。

1、頭髮的牽拉檢查

頭髮牽拉實驗陽性是指在頭皮的任何部位可不費力地拔落2-8根頭髮而無疼痛感。休止期脫髮生長期脫髮鬆動症候群斑禿毛髮病中,本實驗呈陽性反應。

2、內分泌檢查

性激素水平的檢查對產後脫髮更年期脫髮和口服避孕藥引起的脫髮,有一定的臨床意義;血清TSH的檢查對診斷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最有價值。

3、營養代謝檢查

營養代謝性疾病鐵缺乏症,早期常需實驗室檢查證實,血清鐵蛋白小於12ug/L為貯鐵缺乏,同時運鐵蛋白飽和度小於0.15,全血FEP大於1.78umol/L(100ug/dL)或FEP/Hb大於 4.5ug/gHb的其中兩項,可確診為缺鐵性紅細胞生成性脫髮。惡性營養不良早期,由於蛋白質長期攝入不足,體內形成負氮平衡,血及尿中尿素氮首先下降,尿肌酸、肌酐下降也是較敏感的指標,血漿總蛋白低下是營養不良性脫髮的確診條件。

新生兒脫髮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嬰兒頭髮問題受母體雄激素的影響,並與頭部微生態改變有關。護理要點是勤洗頭,保持頭部清潔。去除頭垢的主要方法是用油敷在上面慢慢的軟化,注意頭皮狀況,如果比較嚴重時不宜馬上用洗髮水,可用軟膏。

參看

關於「新生兒脫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