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診斷/介入放射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放射診斷學》 >> 緒論 >> 介入放射學
放射診斷學

放射診斷學目錄

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radiology)是放射學領域在70年代以來發展的一項新技術,它使放射診斷與組織活檢及臨床治療相結合,亦即應用現代X線診斷手段,同時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和取得組織學、細菌學、和生理生化等資料的一種新方法。分血管介入放射學與非血管介入放射學兩類。

一、血管介入放射學

亦稱介入性血管造影學(Interventionalangiography),是指在診斷性血管造影的同時,自導管向血管管腔內注射藥物或某些物質或施行某種措施,以達治療目的。常用血管介入技術有三種。

(一)血管內灌注藥物治療

1.血管收縮治療 經導管向有關動脈內滴注加壓素,以控制胃腸道出血,例如食道胃靜脈曲張出血、胃粘膜瀰漫性出血及結腸憩室出血等等。

2.腫瘤化療 導管留置於供應腫瘤的動脈,滴注化療藥物,使局部用藥濃度加大,避免或減輕化療引起的全身反應。

(二)經導管血管栓塞法(Transcatheterembolization)

經原血管造影的導管或特製的導管,將栓塞物送至靶血管內,一是治療內出血外傷性臟器出血、潰瘍病、腫瘤或原因未明的臟器出血。另一是用栓塞法治療腫瘤,因腫瘤循環部分或全部被栓塞物阻斷,以達控制腫瘤之生長,或作為手術切除的一種治療手段;亦可用於非手術臟器切除,例如注射栓塞物質於脾動脈分支內,即部分性脾栓塞,以治療脾功亢進,同時不影響脾臟免疫功能

常用的栓塞物質如自體血凝塊、明膠海綿、無水酒精聚乙烯醇、液體矽酮、不鏽鋼圈、金屬或塑料小球及中藥白芨等。

(三)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

60年代開始應用於動脈,使狹窄的血管擴張,70年代研製雙腔氣囊導管成功後,得到廣泛應用,多用於髂、股、膕動脈及腎動脈。腎動脈PTA(或PTPA)多用於腎源性高血壓,使狹窄腎動脈擴張,從而降低血壓。PTA亦可用於冠狀動脈,稱為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使硬化的冠狀動擴張,以達到治療冠心病的目的。PTA使用的導管為帶膠囊的雙腔導管,將膠囊段置於狹窄血管處,囊內注入含有造影劑的液體,加壓至3~6個大氣壓,每次持續10-15o。加壓可重複3~4次,多數能使狹窄血管達到擴張的效果。

PTA多用於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血管,其機理是粥樣斑塊受壓,內膜和中層撕裂、伸展,使管腔增寬。其他原因的血管狹窄,如多發性大動脈炎,先天性血管狹窄,有時也可用PTA治療。

二、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學

(一)經皮穿刺活檢(Percutaneousneedle biopsy,PNB)

使用細針(22~23號,外徑0.6~0.7mm)經皮直接穿刺身體各部位病變區,由於針頭有特殊裝置,便於取出病變的活檢標本。也可用細針直接抽吸病變的組織碎塊,再作活檢。

胸部PNB用以診斷肺臟、縱隔和胸壁病變,對肺內球形病籵及縱隔包塊的定性診斷有重要意義,準確率可達85%。較常見的併發症氣胸、出血、但用細針的併發症甚少,腹部PNB應用較多,肝、膽、胰、脾、腎及腹後壁包塊均可,診斷準備性亦高;骨骼穿刺須用較粗骨穿針,可診斷骨腫瘤。此外還用於穿刺甲狀腺腫塊,眶內腫塊等等。

為保證針刺安全到達待查病變處,須用電視螢屏、CT、B超、及有關造影檢查,以便指引穿刺方向。

(二)經皮穿刺引流

1.經皮肝穿膽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dochusdrainage,PTCD或PTD)由於惡性(如膽管癌胰頭癌)或良性(如總膽管結石)病變,引起肝外膽道梗阻,臨床出現黃疸。PTCD可行膽道內或膽道外膽汁引流,故而緩解梗阻,減輕黃疸,為根治手術提供有利條件。行PTCD前需先做經皮肝穿膽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確定膽管梗阻的部位、程度、範圍與性質。PTCD有內外引流之分,通過PTC的穿刺針引入引導鋼絲,而後拔出穿刺外地,沿引導鋼絲送進末段有多個側孔的導管,導管在梗阻段上方的膽管內,其內口亦在該處,膽汁經導管外口連續引流,是為外引流;若導管通過梗阻區,留置於梗阻遠端的膽管內或進入十二指腸,膽汁則沿導管側孔流入梗阻下方的膽管或十二指腸,是為內引流。

2.經皮腎穿腎盂造瘺術(Percutaneous transrenal pyelotomy) 主要用於尿路梗阻引流,也可利用造瘺術的導管將腎盂輸尿管結石向下推移,送至膀胱排出。造瘺術方法同上,使用細針經皮穿腎,進入腎盂,先做經皮順行腎盂造影(Percutaneous antigrade pyelography)觀察尿路形態、狹窄或梗阻部位及其程度,而後沿穿刺針送進引導鋼絲,再將導管插入,留置於腎盂內。

參看

32 X線診斷原則 | X線防護 32
關於「放射診斷/介入放射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