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氏菌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巴斯德氏菌病(pasteurellosis),巴斯德氏菌引起的疾病。不同的菌種引起不同的疾病,如局部膿腫敗血症等。巴斯德氏菌以法國細菌學家L.巴斯德的姓氏命名。1880年前,巴斯德首先論述引起禽類霍亂病原菌,並利用此菌成功地進行了雞霍亂菌苗的研究工作,以後該菌即被定名為出血敗血性巴斯德氏菌。後陸續發現多個菌種。此類細菌主要是動物的致病菌,但也能在人類中引起疾病。只不過人類的發病率較低,發病主要與動物(如狗、貓)咬傷或抓傷有關,用青黴素抗生素治療有較好效果,病死率很低。

目錄

病原學

在細菌分類學上,巴斯德氏菌屬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的環形桿菌,不產生芽胞,無運動性,在有氧或缺氧條件下均能生長,不同的菌種能發酵不同的糖類物質,產酸,但不產氣。在以往的《伯傑氏鑒定細菌學手冊》中,巴斯德氏菌屬中尚包括鼠疫桿菌、兔熱桿菌。在第8版(1974)書中這些分類已有變動,鼠疫桿菌歸入腸道桿菌科的耶爾森氏菌屬,兔熱桿菌歸屬於弗朗西斯氏菌屬 (Francisella)。巴斯德氏菌屬包括出血敗血性巴斯德氏菌、溶血性巴斯德氏菌、親肺性巴斯德氏菌和尿素酶巴斯德氏菌 4個菌種。其中出血敗血性巴斯德氏菌和溶血性巴斯德氏菌均能產生毒素,其成分為脂多糖蛋白質複合物,可引起敗血症。

巴斯德氏菌主要寄居於家畜、野生哺乳動物(狗、貓、羊、牛、兔、獅等)及禽類(雞、鴨、鵝)的鼻咽部或腸道內,一般情況下不引起疾病。許多研究工作證實:此菌一旦使動物致病,可引起散發性或流行性肺炎、敗血症及禽類的霍亂樣腹瀉等疾病。一般認為,此菌可通過動物咬傷、與動物密切接觸引起人類感染,但有些感染原因不明。

巴斯德氏菌屬引起人類的多種感染性疾病見表。

分類及臨床表現

在這類疾病中,以出血敗血性巴斯德氏菌所致者較多見,表現為3種臨床類型:①動物咬傷部位的軟組織感染;②慢性呼吸道感染;③有或無遷徙性病灶的菌血症。人體被動物咬傷的部位多位於手、臂、腿或頭頸部。病人一般在數小時至 3天內急性起病。傷口部位出現紅腫和疼痛,通常經24~48小時後傷口流出含有漿液的血性液體。部分病人有局部淋巴結腫大低熱。嚴重者可並發骨髓炎關節炎,甚至病變累及的肢體傷殘。兒童中偶有因頭部被動物咬傷後引起腦膿腫者。以呼吸道感染為主要表現的巴斯德氏菌感染病人,許多是飼養員、馴獸員等,往往有與動物密切接觸史,但可無動物咬傷史。一般認為可能與這部分人的鼻咽部已寄居有出血敗血性巴斯德氏菌有關。感染易發生在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基礎上,細菌侵入肺實質即肺泡部分,可導致肺炎。同樣,肺炎也可因菌血症時血液中的病原菌侵入肺部所致。病人抵抗力降低時,可發展為敗血症。肝硬變患者發生巴斯德氏菌感染時,容易發生敗血症。由於肝硬變患者的肝臟濾過細菌的功能減退,部分細菌不經肝臟而自側支循環入血,且肝硬變時門靜脈迴流受阻,壓力升高,促使門靜脈與體靜脈之間的側支循環形成,就更造成了有利於細菌經側支循環避開肝臟濾除功能的條件。

溶血性巴斯德氏菌和其他巴斯德氏菌很少引起人類疾病。發病者的臨床表現與出血敗血性巴斯德氏菌性感染相類似。

診斷

主要依據臨床特徵和細菌學檢驗。有動物接觸史,尤其被動物咬傷後,在24小時內發生痛性的軟組織炎症者,應高度懷疑為本病,從傷口部位、痰液、膿液或腦脊液甚至於血液中分離出巴斯德氏菌,則可確診。

治療

用抗生素治療並對傷口進行清創。可選用青黴素、四環素頭孢菌素等,療程為7~10天。病變為潰瘍形成者,則抗生素應用至潰瘍癒合後。一般情況下,門診治療即可,若發生敗血症或嚴重感染,則應住院治療。

預防

本病主要是動物的疾病,僅偶爾傳播到人,若能降低動物的感染率,可減少本病對人的危害。同樣,儘可能減少接觸動物,尤其是患病動物,也是預防感染本病的措施之一。

關於「巴斯德氏菌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