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細菌學(bacteriology),微生物學的 1 個分支學科。它是研究細菌的形態、生理生物化學、生態、遺傳、進化、分類及其應用的科學。1676 年,A.van列文虎克首先發現口腔中的細菌,當時叫做「微小生物」。1861年,L.巴斯德用他那有名的鵝頸瓶所做的實驗有力地證明了空氣中有細菌存在。他還根據自己對發酵作用的研究,指出空氣中存在許多種細菌,它們的生命活動能引起有機物的發酵,產生各種有用的產物,有的產物還可以為另外的細菌後繼發酵、產生不期有的產物。空氣中也存在著人和動物的病原菌,能引起各種疾病。為了排除雜菌,他於1886年創造了巴氏消毒法。1877年,英國化學家J.廷德爾建立了間歇滅菌法或稱廷氏滅菌法。1876年創立了無菌外科。同年,德國人R.科赫分離出了炭疽菌,提出有名的科赫法則。他為了弄清霍亂弧菌與形態上無法區別的其他弧菌的不同,進行了生理、生物化學方面的研究,使醫學細菌學得到率先發展。1880年前後,巴斯德研究出雞霍亂、炭疽、豬丹毒菌苗,奠定了免疫學的基礎。科赫首先採用平板法得到炭疽菌的單個菌落,肯定了細菌的形態和功能是比較恆定的。自從單形性學說取得初步勝利之後,就建立了以形態大小為基礎的細菌分類體系,隨後又用生理、生物化學特性作為分類的依據,使細菌分類學的內容逐步得到充實。19世紀最後20年,細菌學的發展越出了醫學細菌學的範疇,工業細菌學、農業細菌學也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1885~1890年,C.H.維諾格拉茨基配成純無機培養基,用矽膠平板分離出自養菌(硝化細菌、硫化細菌等),還研製了一種「豐富培養法」,能比較容易地把需要的細菌從自然環境中選擇出來。1889~1901年,M.W.拜耶林克分離成功根瘤菌固氮菌,確證了細菌在物質轉化、提高土壤肥力和控制植物病害等方面的作用。20世紀初,細菌學家們在研究傳染病原、免疫化學藥物、細菌的化學活性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基本上證實細菌的發酵機理與脊椎動物肌肉糖酵解大體相同,而細菌對生長因子的需要也與脊椎動物對維生素的需要基本一致。1943年,M.德爾布呂克分析了大腸桿菌突變體;1944年,O.T.埃弗里在肺炎球菌中發現轉化作用都是由DNA決定的;1957年,木下宙用發酵法生產胺基酸;在用大腸桿菌製造出胰島素之後,1980年,W.吉爾伯特又用細菌製造出人的干擾素,從而將細菌學的研究推進到分子生物學的水平。

細菌具有體積小、繁殖快、活力強、種類多、易變異等特點,能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進行研究和生產,是現代生物學以及其他學科的重要研究工具。

關於「細菌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