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學/產褥期的母體變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婦產科學》 >> 女性生殖系統生理 >> 產褥期母體變化及母嬰保健 >> 產褥期的母體變化
婦產科學

婦產科學目錄

(一)生殖器官變化 分娩結束時,子宮底在臍下1~2橫指處,以後由於肥大的肌纖維縮小,水腫充血現象消失,子宮逐漸縮小。宮底每日下降約1.5cm,產後4~5天達臍恥間中點,10~14天降入盆腔,在腹部已不易觸及,6~8周後恢復到未孕時的大小。子宮復舊的速度與產婦的身體及精神狀況、胎產次、產程的長短及分娩情況、是否授乳、子宮有無感染及有無胎盤組織殘留等有關。

蛻膜變性脫落,隨惡露陰道排出,子宮內膜基底層再生,胎盤附著處的創面亦逐漸由子宮內膜修復,直至產後6~8周痊癒。

產後由陰道排出血液壞死蛻膜、上皮及粘液等,統稱「惡露」。最初3~4天內含血較多,色紅,稱「血性惡露」;以後血漸減少,呈褐色,為「漿液性惡露」;10天左右時,因含多量白細胞及粘液而呈黃白色,稱「白色惡露」,可持續數周。正常惡露有血腥味,但不臭。如有臭味,應考慮有感染。如血性惡露持續2周以上,應考慮子宮復舊不全或子宮內有胎盤組織或胎膜殘留。

胎盤剛娩出時,宮頸與陰道極度松馳,隨後宮口迅速復舊縮小。產後一周左右,宮頸恢復原形,內口縮小。產後三周,宮頸外口僅能容納指尖。陰道亦縮窄,張力漸恢復,但不能完全達孕期前水平。粘膜皺壁約在產後三周開始出現。

產後6周內多無排卵,6周後約半數的產婦排卵,18周後80%以上的產後婦排卵。月經多在產後6周以後恢復,哺乳可使月經恢復延遲。

(二)乳房變化

妊娠晚期,可由乳房擠出少量黃色清水樣乳汁,稱「初乳」。產後2~3天仍分泌初乳,以後在垂體前葉生乳素的作用下,乳腺充血腫脹,產婦可感覺乳房脹痛,局部灼熱(腋下或腋前有付乳腺者,局部亦可腫脹)1~2天後即開始分泌乳汁,開始量較少,以後逐漸增多。乳汁暢流後,局部脹痛即消失。

哺乳可在產後12~24小時開始,近有主張分娩後立即開始者,每隔3~4小時哺乳一次。定期吸吮有促進乳腺分泌作用,並有助於子宮復舊。

(三)全身其他變化

產後體溫多正常,如產程延長、產婦過度疲勞者,可出現低熱,但多不超過38℃,大都在24小時後恢復正常。產後3~4天,由於乳房脹痛亦可引起低熱,乳汁分泌暢通後即恢復正常。如體溫持續24小時以上不下降者,應作全面檢查,尋找發熱原因。

產後脈搏多較慢,每分鐘約60~70次,可能與胎盤循環停止及臥床休息有關。如脈搏過速,應檢查心臟,並注意是否因失血過多引起。血壓一般都正常。

孕婦血液稀釋,在產後二周內恢復正常。分娩時白細胞增高,在產後24小時內可達15000/mm3左右,如產程長,可達30000/mm3,多在一周內恢復正常,否則應尋找原因。血沉在產褥初期仍較高,產後6~12周恢復正常。

孕時體內增加的水份於產後排出,尤其在一周內的前幾日,排出量最多。由於汗多,應注意預防感冒。產後尿量增加,可達3000ml/日並可出現微量蛋白,多在產後1~2天內消失。第一周內偶可出現糖尿,系乳腺分泌的部分乳糖被吸收排出所致。

產後大小便可能出現困難。因腹壁與盆底肌肉松馳以及腸蠕動減弱,易便秘。膀胱可因產時受壓而感覺遲飩,或因膀胱三角區仍有水腫、充血、或因會陰傷口疼痛,反射性地引起尿道括約肌痙攣,致排尿困難,嚴重者可有尿瀦留。尿瀦留將影響子宮復舊並易引起尿路感染,應及時處理。

32 產褥期母體變化及母嬰保健 | 產褥期保健 32
關於「婦產科學/產褥期的母體變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