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津液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二十九氣論 >> 津液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六第三十六《五癃津液別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三。

黃帝問岐伯曰:水谷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願聞其說。

輸,逆致也。水谷入於口,逆於腸胃之中,化為津液,凡有五別,則五臟津液。凡所言液者,通名為津,經稱津者,不名為液,故液有五也。此略舉五液,請解其義也。

平按:《甲乙》無「余知其然也,願聞其說」九字,《靈樞》「說」作「道」。注「逆致」、「逆別」,別本「逆」均作「送」。

岐伯答曰: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五味走於五臟四海,肝、心二臟主血,故酸苦二味走於血海。脾主水谷之氣,故甘味走於水谷海。肺主於氣,故辛走於膻中氣海。腎主腦髓,故咸走髓海也。

平按:《甲乙》「各注」作「分注」。

津液各走其道。

目為泣道,腠理為汗道,廉泉為涕道,鼻為涕道,口為唾道也。

故上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津;

上焦出氣,出胃上口,名曰衛氣,溫暖肌肉,潤澤皮膚於腠理,故稱為津也。

平按:「上焦」《靈樞》作「三焦」。《甲乙》「膚」下有「者」字。《靈樞》「為」下有「其」字。

其留而不行者,為液;

水谷精汁,注骨屬節中,留而不去,謂之為液。

平按:《靈樞》「留」作「流」。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

因熱而腠理開而出者,謂之為汗。

寒留於分肉之間,沫聚則為痛;

寒留分肉之間,津液聚沫,迫裂分肉,所以為痛。

平按:《靈樞》、《甲乙》「沫聚」作「聚沫」。

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溜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此解溺氣多之所由也。

平按:《靈樞》「澀」作「濕」;「下溜」作「下留」,《甲乙》作「下流」。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水。[平按:「水」《靈樞》、《甲乙》作「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急則肺葉舉,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舉,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呿而泣出矣。

呿,音去。身中五官所管津液並滲於目,為泣。呿者,泣出之時,引氣張口也。

平按:「肺葉舉,舉」《靈樞》作「肺舉,肺舉」。「夫心系舉,肺」,「舉」字《靈樞》作「與」,《甲乙》作「急」。《靈樞》「呿」作「咳」,《甲乙》同。「泣出」《甲乙》作「涎出」。

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緩,緩則氣逆,故唾出。

蟲者,三蟲也。郭者,胸臆也。谷消之時,則蟲動上下,腸胃寬,充郭中,故腸胃緩而氣上,所以唾也。

平按:「故緩」《靈樞》、《甲乙》作「故胃緩」。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平按:「陰」《靈樞》、《甲乙》作「陰股」。]陰陽不和使,則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骨脊痛而胻痠。

補益腦髓者,谷之津液和合為膏,滲入頭骨空中,補益於腦;滲入諸骨空中,補益於髓;下流陰中,補益於精。若陰陽過度,不得以理和使,則精液溢下於陰,以其分減髓液過多,故虛而腰痛及腳胻痠也。

平按:《靈樞》、《甲乙》「使,則」作「則使」。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並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臟腑陰陽不得和通,則四海閉而不流,三焦壅而不瀉,其氣不得化為津液,水谷並於腸胃不消,別於迴腸而留下焦,不得入於膀胱,脹於下焦,溢入於身,故為水脹也。

平按:「並於」《靈樞》作「並行」。

此津液五別之順逆。

此上五別,是為津液順逆之義。

平按:「順逆」《靈樞》作「逆順也」。

參看

32 三氣 | 水論 32
關於「太素/津液」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