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檢驗學/紅細胞比積測定和紅細胞平均指數的計算
醫學電子書 >> 《臨床基礎檢驗學》 >> 血液學檢查 >> 血液一般檢查 >> 紅細胞檢查 >> 紅細胞比積測定和紅細胞平均指數的計算 |
臨床基礎檢驗學 |
|
|
(一)紅細胞比積(hematocrit,Hct)測定
[原理] 將EDTAK2抗凝血在一定條件下離心沉澱,由引而測出其紅細胞在全積壓中所佔體積的百分比,稱為紅細胞比積測定。紅細胞比積的多少主要與紅細胞數量及其大小有關,紅細胞比積測定常用來診斷貧血並判斷其嚴重程度,結合有關指數變化還可推斷貧血病因,從而給恰當的治療。紅細胞比積測定對於相對性或絕對性紅細胞增多症的診斷及治療觀察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方法學評價]測定紅細胞比積方法有多種,如折射計法、沾度法、比重測定法、離心法、電阻抗法和放射擊性核素法。後者被ICSH定為參考法,非一般實驗室所能開展。血細胞分析儀用微量血即可將紅細胞比積與其它血細胞指標同時找印出來。離心測定紅細胞比積不夠精確的關鍵是無法完全排除壓積紅細胞之間的殘留血漿,因此測定值比真值略高,殘留量一般認為約3%。目前溫氏法已屬淘汰之列,漸為微量高速離心法所代頂替,因其用血量少,測定時間短,效率高。而且血漿殘留量基本穩定,精度(CV)為1%-2%,但對某些血液病樣品則血漿殘留量仍較多。血細胞分析儀僅用微量血通過電阻抗法可進行紅細胞比積測定。由於其結果是儀器測定數千個紅細胞體積產生的脈衝疊加後換算的結果,因此避免了用微量高速離心法。
[參考值] 溫氏法:男:0.04-0.54;女:0.37-0.47.
微量法:男:0.467±0.039;女:0.421±0.054
[臨床意義] 紅細胞比積增高可見於大面積燒傷和各種脫水病人,測定紅細胞比積後可以了解血液濃縮程度,作為補液計算的依據。在各種貧血時,紅細胞減少,紅細胞比積常隨之減低。但可因不同性質貧血時紅細胞大小不同,兩者的沽低不一定平行,臨床上常用HCT值計算紅細胞平均容積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有助於貧血的鑒別診斷。
(二)紅細胞三種平均值的計算
在同一抗凝血標本中同時計數紅細胞、測定血紅蛋白量、紅細胞比積。通過這三介數據,可進上步間接計算出平均紅細胞容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以便分析病人紅細胞形態特徵,有助於貧血的分類與鑒別。
1.平均紅細胞容積(meancorpuscular volume,MCV)
MCV=每升血液中紅細胞比積/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個數=PCV×103×1012/RBC/Lfl(飛升)
[參考值] 手工法:80-92fl(1mi=1012fl),
血液分析法:80-100fl
例:紅細胞3.50×1012/L,紅細胞比積0.36,則:
MCV=0.36×103×1012/3.50×1012=103fl
2.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每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個數Hb(gL)×1012/RBC/L×PG(皮克)
[參考值] 手工法:27-31pg(1g=1012pg)
血液分析儀法:27-34pg
例:紅細胞3.5×1012/L,血紅蛋白120g/L(12g/dl),則
MCH=120×1012/3.5×1012=34.2PG
3.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每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紅細胞比積=Hb/(g/L)/Hct
[參考值] 320-360g/L
例:血紅蛋白120g/L,紅細胞比積0.36,則:
MCHC=120/0。36=333G/L
(三)三種紅細胞平均值的臨床意義
紅細胞檢測是貧血診斷和療效觀察必在的實驗手段。不同病因引起的貧血,各項參數變化也不同。了解貧血的病因與病理生理變化,對於正確使用、合理分析各項試驗結果至關重要。
骨髓造血活動與造血組織中造血幹細胞(稱為CFU-S)的存在有密切關係。造血幹細胞具有自我複製和分化成各系祖細胞(包括紅、粒、單核、淋巴系統)等的能力。造血幹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又和造成血微環境有密切聯繫。造血幹細胞向紅系方分化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受爆增型紅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與受紅細胞生成素作用的階段,這個階段中的細胞抵消紅系祖細胞,EPO可以影響這些細胞的增殖活動,刺激血紅蛋白的合成,關推進向紅系細胞分化。EPO的濃度和培養時間不同,可形成BFU-E和CFU-E兩種不同的集落。實BFU-E和CFU-E是紅系祖細胞中兩類性質不完全豐同的細胞亞群,它們在分化中的大致順序是CFU-S→BFU-E→…CFU-E→原紅細胞……網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由於某些物理、化學或生物學因素損傷了CFU-S或使幹細胞賴以生存的骨髓微環境受到破壞幹細胞不能向紅系轉化而形成的貧血稱之為再生障礙性貧血,或由於骨髓腫瘤(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纖維化使紅系祖細胞條件進一步成熟致成骨髓病性貧血。如果紅系祖細胞受到損傷導致選擇性紅細胞生成障礙或因腎損傷EPO生成減少使紅系祖細胞不能進一步分化,成熟導致貧血,臨床上分別自然數為單純紅細胞性再障礙和腎性貧血。由於上述病因只是作用在細胞分化階段,並未影響細胞的增殖和成熟過程,故成熟的紅細胞形態正常,上述貧血均屬正細胞正色素性,從原細胞發育為成熟紅細胞在經過4次分裂,最後生成16個紅細胞,這一過程中至少有兩個方面變化---核與胞質。所謂核的變化是指DNA要不斷複製,使細胞進入增殖周期,加速細胞分裂,由於某種原因便例如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DNA複製所需酶的缺陷或由於抗腫瘤藥物的作用的阻斷DNA複製均影響幼紅細胞的分裂從而導致的貧血自然數為巨幼細胞性創貧血。胞質的改變體現在血紅蛋白不斷合成上。血紅蛋白合成需要三個要素鐵、卟啉和珠蛋白,其中任何一種物質缺乏,均可導致血紅蛋白合減低,細胞內充盈沽少,細胞體積小並呈明顯大小不等,以小細胞為主,形成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旯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成熟的紅細胞可在以外周血中生存120開,衰老的紅細胞被單核巨噬細胞所吞噬、破壞、脾在破壞紅細胞方面尤占重要地位。紅細胞生存期和紅細胞膜的結構、紅細胞內酶系統及血紅蛋白分子等不密切關係。其中某一方面缺陷即可導致紅細胞生理或形態異常,壽命縮短。如膜結構異常導致紅細胞呈球形、橢圓形、口形、血紅蛋白異常使紅細胞呈靶形或鐮形,使之不能通地這脾而夭折,臨床上稱為溶血性貧血。無論急性或慢性出血都是臨床上引起貧血的最常見原因,慢性失血性貧血實質上就是缺鐵性貧血。
從以上所述不難看出,不同病因引起的貧血,可使紅細胞產生形態的變化。反之,如果用實驗的手段,檢查紅細胞形態特點就可協助臨床尋找病因,為治療提供依據。MCV、MCH、MCHC可從不同側面反映紅細胞的病理變化。根據在某一病例中。三個指數的變化情況,可將貧血分為大細胞性貧血、正常細胞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其及標準導致該類貧血病因見表2-3。
表2-3 貧血的形態學分類鑒別表
貧血的形態學分類 | MCV(FL) | MCH(PG) | MCHC(G/L) | 病因 |
正常細胞性貧血 | 80~100 | 27~34 | 320~360 | 急性失血、急性溶血、造血功能低下(再障) |
大細胞性貧血 | 大於100 | 大於34 | 320~360 | 缺乏葉酸維生素B12引起巨幼細胞性貧血 |
單純小紅細胞性貧血 | 小於80 | 小於27 | 320~360 | 尿毒症、慢性炎症 |
小紅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 小於80 | 小於27 | 小於 | 慢性失血性貧,缺鐵性貧血 |
紅細胞形態檢查 | 紅細胞平均直徑和紅細胞直徑曲線測定 |
關於「基礎檢驗學/紅細胞比積測定和紅細胞平均指數的計算」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