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分娩後的心理問題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醫學心理學》 >> 婦產科領域中的心理問題 >> 分娩後的心理問題
醫學心理學

醫學心理學目錄

胎兒娩出後,產婦又進入一個的身心轉變時期。生理上,隨著胎盤的娩出,亢進的神經內分泌要轉向正常,而哺乳機能趨向活躍;在心理上,對做母親的期望轉為現實;生兒還是育女的產前預期也見了分曉,或喜或悲皆由此而起;母性行為的實踐也從預期轉為現實。所以,有人說產褥期是產婦的心理轉變時期。生理及心理的轉變,使產婦對各種生物、心理、社會因素易感性提高,心身障礙的發生也增多。

一、母-嬰聯結

母-嬰聯結(mother-infant binding)是指母嬰之間建立一種密切而持久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在一種與嬰兒接觸的希望和為嬰兒的需要提供幫助的願望中發展起來的行為表現。包括摟孩子睡,擁抱緊貼、接吻、說話、哼曲子以及為了注視孩子的眼睛而對著臉看等。

虐待或忽視兒童是缺乏聯結的極端表現。不太明顯的接觸障礙可導致發育遲滯、行為障礙親子關係不良(Fraiberg等,1975)。

聯結或接觸可以看作是一種漸進的過程,是從懷孕前就開始,包括妊娠的規劃落實、和感受胎動、認知胎兒是一個個體、分娩、看到和接觸到嬰兒,一直到獨立地招待親代的責任等一系列步驟。妊娠並非都是預先規劃的,也不是一開始就被接受,但大多數母親可以克服各種障礙來形成這種聯結(Klaus及Kennel,1973)。

高危的母-嬰聯結主要是由於非婚孕。年輕(<20歲)母親常形成接觸障礙,有虐待及忽視嬰兒行為,常導致兒童的行為障礙;曾有過流產的母親、長期不孕者、生育畸胎兒以及高齡初產婦也易構成母嬰聯結障礙。

父親態度對母-嬰聯結有重大影響。另外,遺傳及文化因素、母親童年時所受的照顧、過去孕產的經驗、本次妊娠過程等均可左右母-嬰關係,早期母-嬰分離也可構成聯結障礙,這在動物實驗中得到證明,即在產後一小時內移開母體的牛、羊幼仔往往迅速死亡(Klaus及Kennell,1976)。從這一點出發,有些產科醫院設置母-嬰同室(rooming-in)的條件以促進聯結。

二、產褥期精神障礙

產褥期精神障礙的發生率高,約佔產婦的1~4‰;因產褥期障礙而轉入精神病院者占女病人的1~6%,占精神科門診女病人的2~3%。精神障礙的發生主要集中在產後頭1~2個月期間(表8-1)(至少為妊娠期的4倍以上)。這可能與產褥期的應激增加有關,另外,產褥期間精神障礙的複發率也高(表8-1,表8-2),文獻累計的複發率為35.0%。

表8-1 產褥期精神障礙的發生時期

妊娠月數  產後月數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病 人 人 數
門診初診
入市區精 初發
神病院  複發
1 1 2 0 0 1 1 0 2 16 4 3 5 4 3
0 0 0 0 0 0 0 0 0 11 1 0 1 1 1
1 0 1 0 1 0 0 2 0 8 2 0 0 2 1
合計 2 1 3 0 1 1 1 2 2 35 7 3 6 7 5


(岡崎,本多,1987)
表8-2 精神障礙病人的產褥期得發率


作者(發表年份) 複發/分娩數 複發率(%)
Vislie(1956)
Foundeur等(1956)
Seager(1960)
Paffenbarger(1964)
Protheroe(1969)
/崎等(1974)
田中等(1980)
Sch/pf等(1980)
3/15
3/22
3/8
21/41
25/61
33/101
12/37
11/32
20.0
13.6
37.5
51.2
41.0
32.7
32.4
34.4
合 計 111/317 35.0

產褥期的應激是多因素促發的:①心理應激:新的多重社會角色的承擔(母親、妻子、媳婦、家庭主婦);社交面的擴大;②軀體應激:育兒、家務、疲勞失眠;③內分泌環境的變化:胎盤激素黃體激素、雌激素)的急劇減少;催乳素的高分泌狀態;情緒及運動信息處理調節系統(如多巴胺等)的影響;④性格及認知方式神經質、成熟度不足、社交能力不良、固執;⑤中樞神經機能的易損性:既往的腦電異常、腦循環障礙、精神障礙;⑥遺傳素質:精神障礙的潛在因素。

32 分娩的心理問題 | 婦產科手術中的心理問題 32
關於「醫學心理學/分娩後的心理問題」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