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學/慢性關節病X線表現與診斷
醫學電子書 >> 《醫學影像學》 >> 骨關節 >> 骨關節X線診斷 >> 骨關節疾病X線表現與診斷 >> 慢性關節病X線表現與診斷 |
醫學影像學 |
|
慢性關節病是指發病緩慢、逐漸發展、病程長、涉及全身關節的疾病。不易治癒,病因多不明。
(一)退行性關節病 退行性骨關節病(degenerative osteoarthropathy)又稱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增生性或肥大性關節炎(hypertrophic arthritis)。是一種由於關節軟骨行性改變所引起的慢性骨關節病。而不是真正的炎性病變。分原發與繼發兩種。前者是原因不明的關節軟骨退行性變所致,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年。承重關節如髖、脊柱和膝等關節易受累。後者則是繼發於炎症或外傷,任何年齡、任何關節均可累病。常見症状是局部疼痛,運動受限,關節變形,但無腫脹和周身症状。症状輕重與關節變化程度並不平行。
病變主要是關節軟骨退行性變,軟骨表面不光滑、變薄,且可碎裂,游離於關節腔內,承重部分完全消失,使關節面骨皮質暴露。骨皮質硬化,於邊緣形成骨贅。
四肢關節如髖與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的X線表現,包括由於關節軟骨破壞,而使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變平,邊角銳利或有骨贅突出,軟骨下骨質緻密,關節面下方骨內出現圓形或不規整形透明區。前者為退行性假囊形成,後者為骨內纖維組織增生所致。晚期除上述表現加重外,還可見關節半脫位和關節內游離骨體,但多不造成關節強直。關節囊與軟組織無腫脹。鄰近軟組織無萎縮,而骨骼一般也無骨質疏現象。(圖2-1-16)。在指間關節多先累及遠側關節,關節間隙可消失,並有骨小梁通過,造成關節強直。
脊椎退行性骨關節病的X線表現,包括脊椎小關節和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可統稱為脊椎關節病。脊椎小關節改變包括上下關節突變尖、關節面骨質硬化和關節間隙變窄。在頸椎不可累及鉤突關節。椎間盤退行性變表現為椎體邊緣出現骨贅,相對之骨贅可連成骨橋。椎間隙前方可見小骨片,但不與椎體相連,為纖維環及鄰近軟組織骨化後致。髓核退行性變則出現椎間隙變窄,椎體上下骨緣硬化(圖2-1-15)。由於退行性變而引起椎體滑動。椎體後緣骨剌突入椎間孔或椎管內引起脊神經壓迫症状,可攝斜位或體層攝影以顯示骨贅。同時並發的椎管內後縱韌帶和兩側黃韌帶及脊椎小關節囊的增生肥厚與椎板增厚可引起椎管狹窄,並壓迫脊髓,診斷有賴於脊髓造影。CT和MRI。
(二)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屬於泛發性結締組織病,具有疏鬆結締組織粘液樣水腫和類纖維蛋白變性兩種基本病變。病因不明。多見於中年婦女。早期症状包括低熱、疲勞、消瘦、肌肉酸痛和血紅細胞沉降率增快等。關節呈梭形腫脹、疼痛,活動受限,肌無力、萎縮和關節半脫位等。常累及近側指間關節,呈對稱性。部分病例出現較硬的皮下結節。實驗室檢查主要有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清蛋白低,球蛋白高等。
骨關節的X線改變大多出現在發病3個月以後。主要改變有①關節軟組織梭形腫脹,系因滑膜及周圍軟組織充血水腫和關節積液所致;②關節間隙早期因關節積液而增寬,待關節軟骨破壞,則變窄;③關節面骨質侵蝕多見於邊緣,是滑膜血管翳侵犯的結果,也可累及鄰近骨皮質。小關節,特別是手骨最為常見;④骨性關節面模糊、中斷,軟骨下骨質吸收囊變是血管翳侵入骨內所致,內充纖維肉芽組織及滑膜液,呈透明影,周圍有硬化,最後為骨質充填;⑤關節鄰近骨骼發生骨質疏鬆,病變進展則延及全身骨骼;⑥鄰近關節的骨骼可出現骨膜增生,呈層狀;⑦膝、髖等大關節可形成滑膜囊腫向鄰近突出;⑧晚期可見四肢肌萎縮,關節半脫位或脫位,骨端破壞後形成骨性融合。半脫位可發生於環樞椎,可以是最早的變化。指間、掌指間關節半脫位明顯,且常造成手指向尺側偏斜畸形,具有一定特點。
值得提出的是跟骨後下緣皮質即有表淺的侵蝕,又有邊緣不規則的骨贅增生,這是發生在肌腱和韌帶附著處的纖維軟骨增生骨化,乃軟組織病變引起的變化。附近骨小梁也模糊不清。累及兩側,不難診斷。本病還可引起胸腔積液和瀰漫性肺炎。
內分泌性骨病X線表現與診斷 | 骨關節CT與MRI診斷 |
關於「醫學影像學/慢性關節病X線表現與診斷」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