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生物化學/精神病的生物化學基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生物化學》 >> 神經、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學 >> 神經、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學概述 >> 精神病的生物化學基礎
臨床生物化學

臨床生物化學目錄

(一)神經生化是精神生化的重要基礎

本世紀70年代以來,神經生物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尤其是對中樞神經遞質的研究,如:胺類遞質的神經元通路、中樞遞質的合成與降解、分子水平上的代謝調控機制、遞質受體的結構與功能都漸漸比較清晰。cAMP與cGMP應用於解釋中樞興奮、信息媒介的傳播機制方面,對於認識神經衝動的興奮與抑制過程起到重要作用。80年代,對神經元膜系統上的肌醇磷酸酯的生化轉變與信息傳遞相互聯繫的研究,把神經元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推向新的台階。現已清楚cAMP、cGMP及鈣離子等神經遞質和某些肽類激素第二信使和第三信使,在神經遞質受體、神經系統膜結構的變化中所起的作用。80年代末,由於基因工程應用於神經生物學及精神病遺傳的研究中,從DNA分子水平明確了一些重要的先天性遺傳性神經、精神病遺傳缺陷的關鍵。像採用重組DNA技術,發現亨延頓舞蹈病的致病基因位於第4號染色體上;利用限制性片段長度的多態性(RFLP)的DNA片段發現雙相(躁狂與抑鬱)情感性障礙的致病基因位於第11號染色體短臂末端;近年報告老年性痴呆(阿爾采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病理基因位於21號染色體上臂的q21區;自毀容貌症候群的病因,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HGPRT)缺陷神經、精神活動的規律從分子水平的研究也取得巨大進步。例如:研究動物學習與記憶的分子學基礎,提出記憶過程、短時記憶(幾分鐘到幾小時記憶)是通過對腦內原有與記憶有關的蛋白質共價修飾完成,其中涉及蛋白激酶、遞質釋放、Ca2+、cAMP等。而長時記憶則有賴於腦內合成新蛋白質,該蛋白質的誘導合成建立在短時記憶基礎上,產生修飾調節物,後者激活有關基因,合成新的與記憶及聯想有關的蛋白質,人類這種高級神經活動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由於對人的思維活動、記憶與學習、睡眠與覺醒化學本質的研究,人們才能對精神病人發生的遺忘幻視、幻聽,譫妄、偏執、狂暴及抑鬱等症状,甚至某些行為心理的變態發生的物質基礎有較深入的理解,從而正確區分精神病的類型,對治療與預防都有積極的意義。

(二)神經內分泌與精神病

內分泌激素,尤其是神經內分泌的研究極大的豐富與充實了精神生物化學的內容。精神病,廣義是指那些心理功能異常而本質上又與正常人不同的人,這些人喪失了與現實接觸的能力,出現幻覺、幻視及幻聽等症状,即在並無外界刺激的情況下,產生猶如真實身臨其境的感受,對不符合實際的問題卻堅信不移,產生妄想,並作出異常反應,行為異端,這就是精神病的特點。

器質性和功能性精神病之間的區別,在於前者有肯定的腦結構性變化的疾病,或具有足以引起精神功能障礙代謝性疾病(如肝或腎疾病)。器質性精神病患者的智力、獲取、儲存新信息的能力均受到嚴重的損害,疾呆是由於腦結構的改變引起,而精神錯亂常繼發於腦外其他代謝障礙,多屬可逆、功能性精神病常保持有智力、獲取及偵破新信息的能力,據此推測,功能性精神病的障礙是特定的神經系統的特有化學抑制障礙,例如:對Cush-ing病和Addison病的研究發現,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功能異常可能與原發性情感障礙的發病有關,並成為該病的特徵,50%的Cushing病患者有情感障礙,10%伴有精神病或自殺認知障礙。常見知覺障礙皮質醇濃度相關,當皮質醇水平下降後情緒和精神症状戲劇性地恢復正常。Addison病常有情感淡漠、社會性退縮、睡眠障礙注意障礙疲勞,用糖皮質醇治療可改善上述症状。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70%表現為焦慮不安、識別能力衰退,而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出現呆小症,並存在精神與智力障礙膽囊收縮素(CCK)在大腦皮層、邊緣系統和下丘腦濃度很高,參與行為的調節,抑制食物的攝取,引起飽脹感和緩解疼痛,有人報告精神分裂症病人CSF中CCK的含量降低,而抗精神病藥物有CCK類似的作用。上述研究說明內分泌疾病與精神病發生率之間有顯著相關性,從而檢查患者血液、尿液及CSF內各種內分泌激素的改變為診斷提供信息。

從70年代起精神病醫師就認識到免疫系統從易感素質和發病誘因兩方面對精神病發生起中介作用。神經內分泌因素是通過調節免疫反應,參與心理變化,而對精神病的發生產生影響。如:動物在擁擠、固定制動、噪音及面臨更兇惡的天敵動物面前,能促發機體對那些免疫系統影響的疾病易感性。現已知重型精神病有免疫功能的異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酒中毒、Alzheimer病、孤獨症等。

(三)精神藥物與精神病

精神病的生物化學概念始於20世紀50-60年代,主要是蘿芙木生物鹼蛇根鹼,用於治療高血壓病時產生一些副作用而提出。蘿芙木具有降壓作用,1954年Wikins發現其降壓有效成分為利血平,在治療高血壓病人中,可發生嚴重的抑鬱性疾病。人工合成的利血平類似物-四苯嗪也使人出現嚴重的抑鬱,後經動物實驗證明,利血平及四苯嗪可導致動物鎮靜與退縮狀態,據此有人提出利血平和四苯嗪導致的抑鬱可能與腦內單胺遞質耗竭有關的理論。支持該理論的實驗有: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異煙醯異丙肼能提高動物腦內NE及5-HT濃度,大白鼠預先服用此藥後,再給予利血平則不發生通常出現的鎮靜和退縮狀態,而呈現興奮反應。由於異煙醯異丙肼減慢單胺類物質的降解,腦內單胺類物質水平增高所致,因而異煙醯異丙肼為一種有效抗郁藥。

1958年Connell等報告苯異丙胺慢性濫用者,發生與急性偏執型精神分裂症表現極為相似的精神症状,其證據有:苯異丙胺對低級哺乳動物引起嗅、舔、啃的刻板行為症候群,在高等哺乳動物這種症候群更為複雜,可出現各種先天性遺傳的和後天獲得的行為異常,這與腦內神經遞質多巴胺釋放有關;一些擬交感神經胺,如:甲基苯異丙胺、苯甲噁嗪、利他靈麻黃鹼等都能引起與苯異丙胺所致的相似精神症状;妄想型症状可迅速發展成特發性精神分裂症出現的特有症状。這些都支持多巴胺學說。

精神藥物及精神理學的研究,有力地促進了精神病生物化學的研究,在臨床上,檢查各種類型精神病人的尿液、血液和腦脊液中神經遞質及其代謝物濃度,尋找其異常代謝環節。同時,開發與研製出各種提高或降低腦內NE、DA及5-HT等神經遞質或神經調質濃度的藥物,改善病人的精神症状,此過程中也為精神生物化學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32 神經遞質的生物化學基礎 | 某些神經疾病的生物化學 32
關於「臨床生物化學/精神病的生物化學基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