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茵陳蒿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藥學》 >> 利水滲濕藥 >> 茵陳蒿
中藥學

中藥學目錄

【藥用】菊科草本植物濱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或茵陳蒿A.CapillarisThumb的幼苗。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疸

【臨床應用】用於濕熱黃疸

茵陳苦泄下降,功專清利濕熱,為治黃疸之要藥,主要用於濕熱熏蒸而發生黃疸的病症,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服;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配伍。本品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於濕熱黃疸之外,對於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生的陰黃病症,也可應用。但須配合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乾薑等藥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作用。

【處方用名】茵陳蒿、茵陳、綿茵陳、西茵陳(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1.茵陳蒿苦寒清熱利濕,功專治療黃疸,力佳效宏,且隨佐使之寒熱,而能理黃症之陰陽,故為臨床所常用。雖入利水之類,略有滲濕之功,然通利小便作用,並不顯著。現據藥理研究,本品有利疸作用,能增加膽汁分泌,並有解熱作用,足以證明數千年來的臨床實驗經驗,確屬寶貴。

2.古人認為黃膽的形成,是由於脾胃濕熱蘊積所致,故以其為脾胃經藥;然濕熱必熏蒸肝膽,致膽之外溢而現黃疸,故近人又認為,本品歸經與肝膽攸關,此乃認識之發展,且與實際相符合,所當於與以公認者。

3.茵陳雖為退黃要藥,近人又用治急性無黃疸性肝炎,凡屬濕熱所致,亦能奏效,則又不必拘之於退黃矣。

方劑舉例】1.茵陳蒿湯(《傷寒論》):茵陳、梔子、大黃。治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

2.茵陳四逆湯(《玉機微義》):茵陳、附子、乾薑、灸甘草。治寒濕陰黃手足逆冷,脈沉微細等。

3.膽郁通(《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茵陳、鬱金、甘草。治小兒急性傳染性肝炎。

【文獻摘錄】《本草經疏》:「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症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也。」

《本草鉤述元》:「發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濕熱者殊,而滲利為功者,尤難相匹。」

《本草圖解》:「發黃有陰陽兩種,茵陳同梔子、黃柏以治陽黃,同附子、乾薑以治陰黃。總之,茵陳為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也。」

參看

32 螻蛄 | 鈴茵陳 32
關於「中藥學/茵陳蒿」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