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青蛇毒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外科學》 >> 外傷性疾病與周圍血管疾病 >> 青蛇毒
中醫外科學

中醫外科學目錄

青蛇毒是體表筋脈發生的炎性血栓疾病。其臨床特點是:體表筋脈(靜脈)掀紅灼熱,硬腫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物,甚者可致惡寒發熱等症。相當於西醫的血栓性淺靜脈炎

[病因病機

濕熱毒邪入侵,以致筋脈氣血瘀滯,阻塞不暢。有的與靜脈注射有關。

[診斷]

本病多見於青壯年,男女都可發病,好發於四肢筋脈(尤多見於下肢),次為胸腹壁等處,由於發病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各異。

發於四肢者,下肢多於上肢,病初為肢體某一筋脈(靜脈)行走區疼痛、壓痛,繼而紅腫灼熱,可捫及條索狀物。繼則疼痛加劇,條索狀物延長,掀紅灼熱。全身可有惡寒發熱、周身不適。一般為節段性,經治療後,紅腫熱痛可減輕,硬條索物可縮短,約經2-3個月治療硬條索可完全消失。

發於胸腹壁者,以疼痛為主症,在疼痛區可捫及條索狀壓痛區,長約3-5cnl或10-200n不等,疼痛在胸部,屈伸時加重,條索狀物位於皮下,質硬,與周圍組織及皮膚粘連,拉緊其上下端皮膚可出現凹陷性淺溝。一般無全身症状

另外,下肢淺靜脈曲張,或靜脈某一段反覆穿刺,或輸人高滲糖及酸性藥物後,淺靜脈局部可出現紅硬痛性腫物,或條索狀腫物,有壓痛,難以消退。

輔助檢查:靜脈造影有助於了解靜脈栓塞的部位及長度。急性期血常規檢查白細胞總數增高。

[鑒別診斷]

紅絲療多發於四肢,因有紅絲一條,迅速向上走竄,微痛不適,按之稍痛但無腫硬,可引起腋下或胯間畢核腫大。多由四肢末端療瘡、手足癬糜爛或皮膚破損染毒後毒邪擴散,向上走竄所致,相當於西醫的急性淋巴管炎。經治療一般2-3日可消失。

辨證論治

一、內治

(一)濕熱瘀滯病變局部筋脈紅腫熱痛,或上下遊走,肢體活動不利;多伴有發熱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辨證分析:濕熱入侵,氣血瘀滯,筋脈不利,郁而化熱,則筋脈紅腫熱痛,甚則肢體活動不利;或挾風邪,則上下遊走;熱邪為患,則見發熱;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為濕熱壅滯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涼血活血

方藥:五神湯合涼血四物湯加減。

(二)瘀阻脈絡病程日久,局部筋脈硬腫如條索,粘連不移,牽扯不適,或多個硬性結節,皮色褐黑,脛踝水腫舌邊瘀點苔薄白,脈沉澀。

辨證分析:病程日久,氣血瘀滯於筋脈,則形成硬索腫塊,粘連不移;氣血瘀滯,局部失養,故皮色褐黑;氣血瘀滯,水道不利,則脛躁水腫;舌邊有瘀點、苔薄白、脈沉澀皆為氣血瘀滯之徵。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散結

方藥:活血通脈東加減。

二、外治法

(一)早期可選用如意金黃散、玉露散等外敷。

(二)後期可用紅靈丹油膏外敷;或雞血藤桂枝30g,紅花30G等煎水浸泡患肢,每日1次。

[預防與調攝]

1.患於下肢者,宜抬高患肢,臥床休息。

2.靜脈穿刺術後,局部立即用濕毛巾熱敷,注射時注意嚴格消毒,以免外邪人侵。

[結語]

青蛇毒是體表筋脈發生的炎性血栓性疾病,以體表筋脈腫脹灼熱、紅硬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物為特點。相當於西醫的血栓性淺靜脈炎。多因濕熱毒邪外侵、氣血瘀滯筋脈所致。應與紅絲疔相鑒別。濕熱瘀結證,治宜清熱利濕、涼血活血,方用五神湯合涼血四物東加減;瘀阻脈絡證,治宜理氣活血、化瘀散結,方用活血通脈東加減。

參看

32 臁瘡 | 股腫 32
關於「中醫外科學/青蛇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