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絡脈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基礎理論》 >> 經絡 >>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 >> 絡脈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目錄

(一)絡脈的含義

絡脈是自經脈別出的分支,又稱「別絡」,主要有十五絡脈。十五絡脈是由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別絡及脾之大絡所組成的。

從絡脈分出的更細小的絡脈稱「孫絡」。分布在皮膚表面的絡脈叫作「浮絡」。絡脈與絡脈之間可以相互吻合,「複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靈樞.經脈》)。絡脈從大到小,分成無數細支遍布全身,將氣血滲灌到人體各部位及組織中去,這樣就使在經絡中運行的氣血,由線狀流行擴展為面狀彌散,對整體起營養作用。

絡脈自經脈的一定穴位別出之後,就以分出之處的穴名而定名。如手太陰經的絡脈,自列缺別出,因此這支絡脈的絡穴就名為「列缺」。

(二)絡脈的循行

在十五絡脈中,十二經脈的絡脈都是從四肢肘、膝以下分出,絡於相互表裡陰陽兩經之間,從陽走陰或從陰走陽,為十二經在四肢互相傳注的紐帶。

任脈之絡脈分布在腹部,絡於沖脈督脈之絡脈分布在背部,除別走太陽之外,並能聯絡任脈和足少陰經脈;脾之大絡分布在側身部,能總統陰陽諸絡。這三者在軀幹部發揮其聯絡作用,從而加強了人體前、後、側的統一聯繫。

1.手太陰絡脈

絡名:列缺。

部位:在腕後一寸半處。

鄰經:別走手陽明經。

循行:從列缺穴分出,起於腕關節上方,通手太陰經直人掌中,散於魚際

2.手少陰絡脈

絡名:通里

部位:在腕後一寸處。

鄰經:別走手太陽經。

循行:從通里穴分出,別而上行,沿經脈人於心中,向上聯繫舌根,歸屬於目系。

3.手厥陰絡脈

絡名:內關

部位:在腕後二寸處。

鄰經:合手少陽經。

循行:從內關穴處分出,出於兩筋間,沿經上行繫於心包絡,絡於心系。

4.手陽明絡脈

絡名:偏歷

部位:在腕後三寸處。

鄰經:別人手太陰經。

循行:從偏歷穴處分出,別人手太陰,其支向上沿臂至肩盂,上面頰,絡於牙齒,分支入耳中合於宗脈(指主要經脈)。

5.手太陽絡脈

絡名:支正

部位:在腕後五寸處。

鄰經:內注手少陰經。

循行:從支正穴處分出,向上行至肘,絡於肩盂部。

6.手少陽絡脈

絡名:外關

部位:在腕後二寸處。

鄰經:合心主(厥陰)。

循行:從外關穴處分出,繞行於臂膊外側,注於胸中,同厥陰經會合。

7.足陽明絡脈

絡名:豐隆

部位:在足外踝上八寸處。

鄰經:別走足太陰經。

循行:從豐隆穴處分出,走向太陰,其支脈沿脛骨外側向上,絡於頭頂,與各經脈氣相結,復下絡於喉嚨和咽峽部。

8.足太陽絡脈

絡名:飛揚。

部位:足外踝上七寸處。

鄰經:別走足少陰經。

循行:從飛揚穴分出,走向足少陰經。

9.足少陽絡脈

絡名:光明。

部位:在足外踝上五寸處。

鄰經:別走足厥陰經。

循行:從光明穴分出,走向足厥陰,向下聯絡足背。

10.足太陰絡脈

絡名:公孫。

部位:在距第一跖趾關節後方一寸處。

鄰經:別走足陽明經。

循行:從公孫穴處分出,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人腹腔,聯絡腸胃

11.足少陰絡脈

絡名:大鐘

部位:在內踝後下方。

鄰經:別走足太陽經。

循行:從大鐘穴處分出,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與本經相併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貫腰脊。

12.足厥陰絡脈

絡名:蠡溝

部位:在足內踝上五寸處。

鄰經:別走足少陽經。

循行:從蠡溝穴分出,走向足少陽經。其支脈經過脛骨,向上至睾丸,結聚在陰莖處。

13.任脈之絡

絡名:鳩尾

部位:在胸骨劍突下。

鄰經:督脈。

循行:從鳩尾穴處分出,自胸骨劍突下行,散布在腹部。

14.督脈之絡

絡名:長強。

部位:在尾骨尖下半寸處。

鄰經:別走足太陽經。

循行:從長強穴處分出,挾脊柱兩旁,上行到項部,散布在頭上。下行的絡脈,從肩胛部開始,向左右別走足太陽經,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絡

絡名:大包。

部位:出淵腋下三寸處。

鄰經:聯絡周身之血。

循行:從大包穴處分出,出於淵腋下三寸處,脈氣散布在胸脅部。

(三)絡脈的生理功能

在陰陽表裡經脈之間起紐帶作用,參與十二經脈的整體循環,其病變特點是:十五絡脈所反映的病候,主要偏重於四肢體表的疾患,多為局部病變,不像十二經脈病候那樣深重繁雜。

參考

32 經別 | 經筋 32
關於「中醫基礎/絡脈」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中醫基礎/絡脈條目的留言

--88.141.251.172 2017年11月13日 (一) 23:40 (CST)

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