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經別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基礎理論》 >> 經絡 >>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 >> 經別 |
中醫基礎理論 |
|
(一)經別的含義
經別為十二經別的簡稱,是十二經脈別出的,分布於胸腹和頭部,溝通表裡兩經並加強與臟腑聯繫的另一經脈系統。它是包括在十二經脈範圍以內的經脈,故稱其為「別行的正經」。
(二)經別的循行
十二經別的循行都是從四肢開始深入內臟,然後再上至頭頸淺部,而表裡相合。它的「離、合、出、入」的部位,雖和十二經的循行通路有密切關係,但在循行的順逆方向上,與十二經脈的循行有顯著的區別。如手三陰經的循行是從胸走手,而經別卻自腋深入胸腔以後,再上行向頭,合於手三陽經;手三陽經的循行是從手走頭,而手三陽經別則由腋下深入內臟,然後上行至頭;足三陰經的循行是從足走胸(腹),而足三陰經別卻從足走頭;足三陽經的循行是從頭走足,足三陽經別則是從足走頭。
十二經別與正經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其循行上具有「離、合、出、入」的特點。每一條經別都是從其所屬的正經分出,稱作「離」(別),進入胸腹腔稱「入」,於頭頸部出來稱「出」,又與表裡經脈相合稱「合」。手足三陰三陽共組成六對,稱「六合」。
1.足太陽~足少陰(一合)
(1)足太陽經別
別入:於胭中,其一道行至尻下五寸處,別行入於肛門。
出合:從膂上出於項。
合於:足太陽。
(2)足少陰經別
別入:胭中。
別行:別出一脈與足太陽相合上行至腎,當十四椎處,從而聯屬帶脈;其直行者,從腎上行繫於舌本。-
出合:復出於項。
合於:足太陽。
2.足少陽~足厥陰(二合)
(1)足少陽經別
別入:上行繞髀,至毛際與足厥陰經脈相合,別者入季脅之間。
別行:循胸里,屬膽本腑,散行至肝,上貫人心,上行挾咽。
出合:出於頤頷,散佈於面,系目系,合眼外角。
合於:足少陽經。
(2)足厥陰經別
別入:自足背別行,上至毛際。
別行:與足少陽別行的正經相合上行。
合於:足少陽經。
3.足陽明~足太陰(三合)
(1)足陽明經別
別入:上行至髀,深入腹里。
別行:屬於胃腑,散行至脾,上通於心,上循咽。
合於:足陽明經。
(2)足太陰經別
別入:別上至髀。
別行:與足陽明別行正經相合上行,絡於咽,貫舌本。
合於:足陽明經。
4.手太陽~手少陰(四合)
(1)手太陽經別
別入:別人肩解,入於腋下。
別行:走心,系小腸。
合於:手太陽經。
(2)手少陰經別
別入:人於淵腋兩筋之間。
別行:屬於心,上走喉嚨。
出合:出於面,合目內眥。
合於:手太陽經。
5.手少陽~手厥陰(五合)
(1)手少陽經別
別入:別於巔頂,入於缺盆。
別行:下走三焦,散於胸中。
合於:手少陽經。
(2)手厥陰經別
別入:別於腋下三寸天池穴處。
別行:入於胸中,聯屬三焦。
出合:沿喉嚨,出耳後,完骨下。
合於:手少陽經。
6.手陽明~手太陰(六合)
(1)手陽明經別
別入:從手上行,循胸前膺乳之間,別於肩盂穴處,行入於天柱骨。
別行:經缺盆下入大腸,又上行聯屬於肺,再向上沿咽喉。
出合:出缺盆。
合於:手陽明經。
(2)手太陰經別
別入:別出入於淵腋,行手少陰經之前。
別行:入走於肺,散行至大腸:
出合:上出缺盆,循喉嚨。
合於:手陽明經。
(三)經別的生理功能
十二經別之中的六陽經,都要行過與其相表裡的臟腑,如「足少陽之別散於肝」,「足陽明之別散於脾」,「足太陽之別散於腎」。六陰經經別也都行過本臟。這不僅說明了十二經別都和臟腑相聯屬,在機體內部起著濡養臟腑的作用,而且突出了陰陽兩經互為表裡的配偶關係。其分布與相互的關係比四肢由絡脈來溝通表裡組織更為縝密。
十二經別輔助了十二經脈對內臟和體表的聯繫,體現了手足三陰三陽在表裡關係上的「離、合、出、入」和相互灌注,同十二正經、十五絡脈、奇經八脈等,構成了運行氣血循環體系。因為每一經脈均有其自己的經別,所以某一經腧穴主治的範圍並不僅僅局限在經脈的循行部位上,這也就具體地說明了經別的作用。
十二經別在《內經》中均無病候的記載。但經別對部分腧穴主治性能有很大的影響,各經經穴所能主治的症候,其發病部位有一些並非經脈所能達到,而是經別到達之處,取該經腧穴進行治療,往往能獲得顯著的療效。如足太陽膀胱經的承山、承筋、合陽等穴,都能治療痔疾,但是膀胱經的循行通路並不到達肛門,而經別的循行則是「下尻五寸,別入於肛」。
參看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 | 絡脈 |
關於「中醫基礎/經別」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