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養生學》 >> 藥物養生 >>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
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目錄

益壽延年方劑大多是針對年老體弱者而設,因而,補益之法往往成為其組方的主要方法。綜觀歷代醫籍所載益壽延年之方,多以補脾補腎為主。系根據老年人脾、腎易虛之特點而設。然而,方劑的組成是以辨證為依據,藥物間的配伍有君、臣、佐、使之分,要求有機配合,互相協調,共同達到預期的目的。因而,在方劑組成上是有一定法度的。往往是有補有瀉,有塞有通,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的。茲將其原則歸結為四方面,簡述如下。

一、動靜結合

大凡益壽延年方劑,多有補益之功效,對於年老、體弱之人有補益。但補益之品,多壅滯凝重,守而不走,如補脾用甘,但甘味過濃,則易壅氣,即所謂「甘能令人中滿」;養血宜用陰柔之味,然陰柔者易粘膩凝重,如熟地大棗之類。此即所謂藥之靜者,而補益之意要在補其所需,藥至虛處方可得補,故藥入機體,需藉氣血之循行方可布散,要有引經之藥方可補有所專。血宜流則通,氣宜理則散,故行氣活血之味,乃藥之動者。動靜結合,亦補亦理,亦養亦行,相得益彰,方可發揮補益之功效,達到補而不滯,補而無弊,補得其所。所以動靜結合乃是延年益壽補益方劑的重要組方原則之一。觀於四君子湯中之用茯苓四物湯之用川芎歸脾湯之用木香。皆屬動靜結合之配伍。

二、補瀉結合

補瀉結合既是益壽延年的藥物應用原則,也是方劑組方的配伍原則之一。

藥物養生是以抗衰防老,益壽延年為目的,無論在用藥上是補、是瀉,都是調節人體的陰陽氣血平衡,使之歸於陰平陽秘的狀態,故在實際應用中應視機體情況而定。對於老年人而言,有其臟腑氣血衰弱之虛的一面,也有火、氣、痰、食及感受外邪實的一面。宜根據具體情況,虛者補虛,實者瀉實,補與瀉應結合而用。視其虛、實的輕重而有所側重,採用補瀉結合的方法。補中有瀉,以防止補之太過,補之有偏;瀉中有補,以防止瀉之太猛,瀉之有傷。這樣,才能保證補而不偏,瀉而不傷,以達到養生益壽的目的。觀於六味地黃丸中,以熟地、山藥、山萸肉之補,合茯苓、丹皮澤瀉之瀉,以共奏補益肝腎之功,則組方以補瀉結合為原則的道理即十分具體而明確了。

三、寒熱適中

藥性有寒、熱、溫、涼之別,組方有君、臣、佐、使之分。益壽延年方藥多用於老年人,故在遣方用藥方面,也應注意藥性問題。明代醫家萬全在他所著的《養生四要》中指出:「凡養生卻邪之劑,必熱無偏熱,寒無偏寒;溫無聚溫,溫多成熱;涼無聚涼,涼多成寒。陰則奇之,陽則偶之,得其中和,此制方之大旨也」。這一組方原則對益壽延年方藥具有實際指導意義。使用藥物,不宜過偏,過寒則傷陽,過熱則傷陰;涼藥過多則成寒,溫藥過多則成熱。為防止過偏,在組方時,多寒、熱相伍而用。如:在一派寒涼藥中,配以少許熱藥,或在一派溫熱藥中,加少許寒涼之品,使整個方劑寒而無過,熱而無燥,寒熱適中,即得其中和,有養生益壽之功,而無寒熱過偏之害。韓懋的交泰丸黃連肉桂),便是寒熱並用的代表方劑之一。這一組方原則在益壽延年方藥中均有所體現。

四、相輔相成

傳統的益壽延年方藥的組方,往往是立足於辨證,著眼於機體全局而遣藥組方的。對於年老體弱之人,機體代謝的各個方面往往不是十分協調的,常常是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如:陰陽平衡失調,氣血精津的相互影響,臟腑、經絡的不和諧、表裡內外的協同統一失控,出入升降的虛實偏差等等。雖然,方藥的組成上,都有其調治的重點,即其主治方向,但也必須考慮到與之有關的其他方面。藥物的有機配合,可以突出其主治功效,兼顧其旁證、兼證,做到主次分明,結構嚴謹。藥物的配伍應用的目的,就是通過藥物間的相互搭配,相輔相成來體現的。益壽延年中藥方劑即是以補益為重點,輔以其他而組成的。所以於方藥中常常可看到,有補有瀉,有升有降,有塞有通,有開有闔,有寒有熱。開、闔、補、瀉合用,則補而不滯,滋而不膩,守而不呆,流通暢達;升、降、通、塞並用,則清、濁運行有序,出、入得宜。各循其常。寒熱並用,可糾太過不及之偏弊,以達到陰平陽秘之狀態。這即是方劑中,藥物相輔相成所起的作用。

32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 |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 32
關於「中醫養生/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