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學/閉合性骨折的複位
醫學電子書 >> 《骨科學》 >> 骨折總論 >> 骨折的治療 >> 閉合性骨折的治療原則及治療 >> 閉合性骨折的複位 |
骨科學 |
|
1.複位的時間 骨折整復越早越好,早整複比較容易,也易獲得正確對位。病人有休克、昏迷、內臟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時,須等全身情況穩定後,才能整復骨折。如肢體明顯腫脹,或已出現水泡,應將水泡在無菌技術下刺破,放空泡液,臨時用石膏托或夾板固定,抬高患側,密切觀察末稍循環,待腫脹消退後再考慮複位。
2.複位標準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它以關節為樞紐,通過肌肉的收縮活動而進行運動。骨折後骨折段發生移位,肢體就失去骨骼的支架作用,而不能正常活動。因此,在治療骨折時,就要複位,把移位的骨折重新對位,以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骨折對位越好,支架越穩固,骨折就能較快癒合,肢體功能就能順利恢復。因此對每一骨折都應認真整復。解剖複位是指完全的複位,是最有利於功能恢復的,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達不到解剖複位,若強求解剖複位常需多次手法複位或手術才能達到,其結果造成創傷大,合併症多,功能恢復並不一定滿意。功能複位可為不完全複位,是容易達到的,複位治療骨折的目的是爭取功能最大限度恢復。而不是最大限度複位(解剖複位)。
功能複位的標準 手法複位整復後,骨端有一定接觸,例如50%左右對位,沒有重疊和分離,沒有成角或旋轉畸形即可,再靠骨折重新塑形的機能,可以獲得良好的功能,因此,功能複位是手法複位一般選擇的標準,若手術複位應要求得到解剖複位。
3.複位的方法主要有三種:手法複位、牽引複位、手術複位。可根據不同的骨折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1)手法複位 凡能手法達到功能複位和用外固定保持的,都應採用手法複位。如脛腓骨橫形骨折,橈骨下端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指骨骨折等,具體方法如下:
①麻醉 麻醉可以消除疼痛,解除肌肉的痙攣。可用局麻(血腫內麻醉)或神經阻滯麻醉,兒童也可採用全麻。待麻醉完善後,將患肢各關節置於鬆弛的位置,以減少肌肉對骨折段的牽拉力,有利於複位。
② 手法 用牽引和反牽引克服肌肉收縮,對準方向,原則上是將遠側骨折段對準近側骨折段(圖3-8)。必要時採用輔助手法:
撥伸牽引:既加以適當的牽引力及對抗牽引力。在患肢遠側端,沿其縱軸以各種方法施行牽引,矯正骨折移位,成角移位和旋轉移位。
圖3-8 肱骨髁上骨折複位的手法
1.牽引與反牽引 2.手法整復 3.複位後用石膏托固定
手摸心會:在撥伸牽引後,術者兩手觸摸骨折部,參考X片所顯示移位,確切掌握局部情況,便於下一步的複位手法。
反折、迴旋:橫形骨折具有較長的尖齒時,單靠手力牽引不易完全矯正短縮移位,可用反折的手法。術者兩拇指板壓於突出的骨折端,其餘兩手四指重迭環抱下陷的另一骨折端,先加大其原有成角,兩拇指再用力向下擠壓突出的骨折端,待兩拇指感到兩斷端已有同一平面時,即可反折伸直,使端端對正。
迴旋手法可用於有背側移位,須先判定發生背向移位的旋轉途徑,然後施行迴旋手法,循原路迴旋回去。施行回施手法時不可用力過猛,以免傷及血管和神經。
端提、捺正縮短、成角及旋轉移位矯正後,還要矯正側方移位。上、下側(即前、後側或背、掌側)方移位可用端提手法,操作時在持續手力牽引下,術者兩手拇指壓住突出的遠端,其餘四指擋住近側骨端,向上端提。內、外側(即左、右側或橈、尺側)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操作時在持續牽引下,用拇指分別擠壓移位的兩骨端作捺正手法,使陷者復起,突者復平。
分骨、板正、尺、橈骨、掌骨、跖骨骨折時,骨折段因成角移位及側方移位而相互告攏時,術者可用兩手拇指及食、中、無名指,分別擠壓捏骨折處側及掌側骨間隙,矯正成角移位及側方移位,使靠攏的骨折端分開。青枝骨折僅有成角移位時,可用兩手拇指壓住角頂,其餘四指分別板折遠近的兩骨折段,即可矯正。
複位後需檢查複位情況,觀察肢體外形,撫摸骨折處的輪廓,與健側對比,並測量患肢的長度,即可了解複位後的大概情況。X線透視或攝片檢查,可進一步正確肯定複位的情況。
(2)持續牽引複位
多用於肌肉較強有移位的複位,如股骨骨折;或用於手法複位困難,局部腫脹較重的情況,如小兒肱骨骨髁上骨折,以及不能用外固定保持對應的骨折,如脛腓骨斜形、螺旋形或粉碎性骨折。持續牽引使肌肉鬆弛,恢復骨骼的長度及軸線,達到逐漸複位的目的。持續牽引有一定的固定作用,在牽引期間,也可輔以手法整復取得較好的複位。有一定的骨痂形成後,可去除牽引,用小夾板固定或石膏固定,也可繼續牽引至骨折癒合。
圖3-9 皮膚牽引和骨牽引
皮膚牽引 用寬膠布兩條貼於骨折遠端肢體兩側皮膚,連接分開板,系以重量,通過滑車進行牽引。牽引重量不能超過2~3公斤,最好在兩三天內逐漸加量,皮膚牽引很難維持超過3~4周。牽引期間要經常檢查,以免滑脫,影響牽引。此法適用於(4~5歲以下的幼兒),兒童及老年肌肉軟弱,骨折無移位者。
骨牽引用不鏽鋼針穿過骨質,通過牽引弓、繩子及滑車進行牽引。根據需要,調整牽引重量及方向,重量一般用體重的1/7~1/8,對位後要減重量保持對位。牽引時間也可延長到2~3月,適用於一切有移位的成人骨折。常用的牽引部位有上肢的尺骨鷹咀,尺、橈骨下端,指骨遠端;下肢為股骨髁上,脛骨結節,脛骨下端及跟骨。脊柱骨折可行頭顱牽引。
(3)手術切開複位
切開複位及內固定指征
②關節內骨折手法複位後對位不好,將影響關節功能者。
③手法複位與外固定未能達到功能複位的標準而將嚴重影響功能者。
④骨折並發主要的血管損傷,在處理血管時,宜同時開放複位與內固定手術。
⑤多處骨折為了便於護理及治療,防止並發生症,可選擇適當的部位切開複位和內固定。
⑥局部血運不佳,如股骨頸骨折。
(4)切開複位也有不少的缺點,應引起重視。
①切開複位必須分離一定的軟組織和骨外膜,可以影響骨折的血液供應,導致骨折延遲癒合,甚至不癒合。
②骨折周圍的軟組織受暴力作用後已有嚴重損傷,切開複位將增加軟組織的損傷,致使局部抵抗力降低,若無菌技術操作不嚴,易發生感染,引起化膿性骨髓炎。
③骨固定器材質量不佳者,可因生鏽和電解的作用,發生無菌性炎症,使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
④骨固定器材規格選擇要求較嚴,如選擇不當,可在術中發生困難,或影響固定效果。
⑤骨折癒合後,某些內固定需拔除,還要再做一次手術。
切開複位因有上述各種的優缺點,故應嚴格掌握指征,能不用手術解決的問題就不做手術,能用簡單方法解決的則不用複雜的方法。
閉合性骨折的治療原則及治療 | 閉合性骨折的固定 |
關於「骨科學/閉合性骨折的複位」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