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呈僵直狀
A+醫學百科 >> 頸部呈僵直狀 |
頸,肩及枕部疼痛,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及頸部呈僵直狀,是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特點。
頸型頸椎病臨床上極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 以頸部症状為主,故又稱局部型。由於症状較輕,往往重視不夠,以致反覆發作而使病加重,不少反 復落枕的病人多屬此型。以往不少人不承認此型.因而在文獻中提到的較少。
頸型頸椎病,又稱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急性發作時常被俗稱「落枕」。該型頸椎病多因睡眠時枕頭高度不合適或睡姿不當,頸椎轉動超過自身的可動限度,或由於頸椎較長時間彎曲,一部分椎間盤組織逐漸移向伸側,刺激神經根,而引起疼痛。「落枕」也不排除非頸椎因素。如頸部股肉受寒出現風濕性肌炎、項背肌勞損或頸部突然扭轉等,亦可導致「落枕」樣症状。
本型實際上是各型頸椎病的早期階段,大多處於頸椎椎節退行性變開始時,通過竇椎神經反射而引起頸部症状。但如處理不當,易發展成其他更為嚴重的類型。
目錄 |
頸部呈僵直狀的原因
(一)發病原因
由於頸椎退變,髓核與纖維環脫水、變性,直接刺激竇椎神經末梢而致病。
(二)發病機制
在頸椎退變初期,主要表現為髓核與纖維環的脫水、變性與椎節局部張力降低,進而繼發引起椎間隙的鬆動與不穩,患者的症状常於晨起、過勞、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後突然加劇。椎節的失穩不僅引起頸椎局部的內外平衡失調及頸肌防禦性痙攣,且同時直接刺激分布於後縱韌帶及兩側根袖處的竇椎神經末梢,以致引起頸部症状。此時大多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等。少數病例可因反射作用而有一過性上肢(或手部)症状,其範圍與受累的椎節相一致。當機體通過調整及代償作用使頸部建立起新的平衡後,上述症状即逐漸消失。因此,大多數病例有可能自愈,或僅採取一般措施即可使症状緩解,甚至消失。對於發病時間較晚的大椎管者,其病理改變多較複雜,除上述病理生理改變外,尚可伴有椎節邊緣骨質增生及骨贅形成等病理改變。
頸部呈僵直狀的診斷
1.臨床特點 主要為主訴頸、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覺異常,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及頸部呈僵直狀。
2.影像學改變 X線片上顯示頸椎曲度改變,頸椎側位動力性片上可顯示椎體間關節不穩、鬆動及梯形變(較之磁共振檢查出現為早);MRI片顯示椎間盤變性或後突征。
3.除外其他疾患 主要是除外頸部扭傷、肩關節周圍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因頸椎間盤退變所致的頸肩部疼痛。
頸部呈僵直狀的鑒別診斷
頸部呈僵直狀的鑒別診斷:
1、頭頸部活動受限:頸椎病的症状之一,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
2、頸部僵硬:頸部僵硬是指頸部肌肉緊張,發脹、發硬,痙攣(抽筋)等現象,脖子運動不靈活。 常見於疲勞、頸椎病。頸部僵硬為持續性的肌肉收縮過度,不但使頸部肌肉血液供應減少,也造成代謝物如乳酸等聚積,而引起肌肉缺血性疼痛。後腦疼痛及頭頂痛,則可能是頭部或頸椎病變引起的張力頭痛。
3、不能轉頸:不能轉頸是閉鎖症候群的臨床表現的症状。閉鎖症候群又稱閉鎖症候群,即傳出狀態,系腦橋基底部病變所致。主要見於腦幹的血管病變,多為基底動脈腦橋分支雙側閉塞,導致腦橋基底部雙側梗塞所致。
1.臨床特點 主要為主訴頸、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覺異常,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及頸部呈僵直狀。
2.影像學改變 X線片上顯示頸椎曲度改變,頸椎側位動力性片上可顯示椎體間關節不穩、鬆動及梯形變(較之磁共振檢查出現為早);MRI片顯示椎間盤變性或後突征。
3.除外其他疾患 主要是除外頸部扭傷、肩關節周圍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因頸椎間盤退變所致的頸肩部疼痛。
頸部呈僵直狀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2.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複發。
3.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4.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5.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6.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7.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8.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9.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10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
參看
關於「頸部呈僵直狀」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