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時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貝時璋

貝時璋, 1930年
出生 1903年10月10日(1903-10-10)
 大清浙江省鎮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區憩橋鎮
逝世 2009年10月29日(106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研究領域 生物學家,教育家
任職於
中央研究院院士
(生命科學組,1948年第1屆)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原生物學地學部),1955年)

浙江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母校

同濟醫工專門學校的醫學預備科,1921年,

蒂賓根大學 自然科學博士,1928年
著名成就
配偶 程亦明

貝時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生物學家,教育家。他是中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浙江省鎮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區)人。他是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

目錄

生平履歷

1950年代,貝時璋和妻子在上海。

1903年10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區)濱臨東海的憩橋鎮。祖輩是當地的漁民,父親曾就職於上海的德商洋行。1915年,跟隨父親赴外地求學。早先就讀於漢口德華學校,後赴上海,在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工學部分為今同濟大學,醫學部分為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德文科上中學。1921年,畢業於同濟醫工專門學校的醫學預備科。同濟畢業後,赴德國留學,曾先後就讀於弗萊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和蒂賓根大學。1928年3月,獲得蒂賓根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後,留校擔任助教,並師從著名實驗生物學家J·W·哈姆斯(Harms)從事科學研究。

1929年秋回國。1930年4月,負責在浙江省杭州市的浙江大學籌建生學物系。1930年8月,被浙江大學聘請擔任副教授。此間貝時璋負責講授組織學、胚胎學、無脊椎動物學、比較解剖學遺傳學等課程。抗日戰爭期間,浙江大學為躲避戰火被迫西遷,貝時璋亦隨校遷移。當時物質條件極端艱苦,人生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貝時璋仍堅持教學和生物學研究,培養了大批人才。貝時璋在浙江大學任教長達二十年,先後擔任浙江大學生物系的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並出任浙江大學理學院院長。

1948年,貝時璋被選舉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48年,受邀請擔任荷蘭國際胚胎學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當選為荷蘭國際胚胎學研究所委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貝時璋曾參與協助籌建中國科學院。1950年,離開浙江大學,赴上海,出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任所長。1954年,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學研究所遷往北京。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學部院士)。1956年,參與制訂「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1957年,成立北京實驗生物學研究所,貝時璋擔任研究員,兼任所長。1958年,北京實驗生物學研究所改建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貝時璋擔任研究員,併兼任所長。1983年,貝時璋改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1958年,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學系系主任。1972年,率領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訪問美國。1973年,撰寫《科學技術基本建設的建議》。1978年—1982年,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生物學教學部主任。1977年,參加制定中國《國家八年科學規劃》。1978年—1984年,擔任中國動物學會理事長。1980年—1983年,擔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1983年—1986年,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1958年—1983年,先後擔任有《中國科學》的編委和副主編。1980年,出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卷編寫委員會主任。1984年,出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副主任。2009年10月29日上午9點30分,貝時璋在家中睡眠中安詳辭世,享年106歲。

貝時璋院士是第一屆(上海市選出)、二屆(浙江省選出)、三屆(浙江省選出)、四屆(天津市選出)、五屆(天津市選出)、六屆(浙江省選出)全國人大代表及第三至第六屆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學術研究

貝時璋塑像

軼事

小行星36015

2003年,小行星36015被命名為「貝時璋」。

注釋

== 參考文獻 ==

書籍


參考來源

關於「貝時璋」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