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童第周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字蔚蓀,浙江省鄞縣人,著名胚胎學家,因在克隆技術上的貢獻而聞名。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後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

童第周出生於大清浙江鄞縣(今屬寧波鄞州)一個農民家庭。17歲時以插班生考試錄取者中最後一名身份進入寧波效實中學就讀,後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隨後入上海復旦大學就讀,於1924年獲心理學學位。1927年入國立中央大學生物系擔任蔡翹教授的助教。之後又於1930年赴比利時比京大學(今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留學,1934年獲得動物學博士學位。

1930—1934年,童第周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布拉舍(A. Brachet)實驗室開始了胚胎學的研究工作。他在棕蛙(Ranafusca)卵子受精面與對稱面的關係的研究中,證明了對稱面不完全決定於受精面,而決定於卵子內部的兩側對稱結構狀態。同期,還完成了海鞘早期發育的研究。

1963年,他將雄性鯉魚DNA放入雌性鯉魚的卵子內,成為首位成功複製魚的科學家。

目錄

科研介紹

簡歷

經歷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考來源

關於「童第周」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