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膏淋,病名。五淋之一。一名肉淋。此病以小便混濁,或如米泔,或如膏脂為主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淋閟之病生焉。」後世認為膏淋以腎虛或濕熱蘊蒸為主要病理。《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膏淋者,淋而有肥狀似膏,故謂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腎虛不能制於肥液,故與小便俱出也。」《證治要訣.淋閉》:「有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泔,或便中有如鼻涕之狀,此乃精液俱出,精塞竅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此即膏淋。」因於濕熱蘊蒸者,排尿尿道有灼熱感,澀痛較明顯。宜清利濕熱通淋止痛法,主用萆薢散,或八正散加川萆薢、石蓮子。因於脾腎虛者,宜補脾益腎、固澀消脂,用鹿角霜丸、菟絲子丸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加減。膏淋多見於乳糜尿泌尿系統感染前列腺炎等病。參見五淋、淋等條。

目錄

簡介

膏淋是淋證一種,淋證的成因有內、外因之分,但其基本病理變化為濕熱蘊結下焦,腎與膀胱氣化不利。其病位在膀胱與腎。當濕熱等邪蘊結膀胱,或久病臟腑功能失調,均可引起腎與膀胱氣化不利,而致淋證。由於濕熱導致病理變化的不同,及累及臟腑器官之差異,臨床上乃有六淋之分。若濕熱客於下焦,膀胱氣化不利,小便灼熱刺痛,則為熱淋;若膀胱濕熱,灼傷血絡,迫血妄行,血隨尿出,以至小便澀痛有血,乃成血淋;若濕熱久蘊,熬尿成石,遂致石淋;若濕熱蘊久,阻滯經脈,脂液不循常道,小便渾濁不清,而為膏淋;若肝氣失於疏泄,氣火郁於膀胱,則為氣淋;若久淋不愈,濕熱留戀膀胱,由腑及臟,繼則由腎及脾,脾腎受損,正虛邪弱,遂成勞淋;若腎陰不足,虛火擾動陰血,亦為血淋;若腎虛下元不固,不能攝納精微脂液,亦為膏淋;若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膀胱氣化無權,亦成氣淋。可見淋證的發生除膀胱與腎外,還與肝脾相關聯。其病理因素主要為濕熱之邪。膏淋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高脂血證。  

主症

小便渾濁,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澱,或伴有絮狀凝塊物,或混有血液血塊尿道熱澀疼痛,尿時阻塞不暢,口乾,苔黃膩,舌質紅,脈濡數。  

病機概要

濕熱下注,阻滯絡脈,脂汁外溢。  

治法

清熱利濕,分清泄濁。  

代表方劑

程氏萆薢分清飲加減。  

常用藥物

萆薢、石菖蒲黃柏車前子飛廉水蜈蚣、向日葵心、蓮子心連翹心、丹皮燈心等。

關於「膏淋」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