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日症候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m1x.jpg

第五日症候群(Fifth Day Syndrome)又名小兒闌尾切除術第五日症候群。小兒闌尾炎手術過程順利,術後4~5日(少數可至第8日)突然出現腹痛高熱,數小時後發展為類似瀰漫性腹膜炎徵象,即可確定為已患上第五日症候群。  

目錄

病因病理

臨床發現,某些因素可能大大增加第五日症候群發病的危險性。它們包括:

1.發病年齡:大多數病人在50歲以後發病。

2.家族史:如果某人的一級親屬,比如說父母,得過結直腸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險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大約四分的新發病人有結直腸癌的家族史。

3.結腸疾病史:某些結腸疾病如克隆氏病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機會。他們患結腸癌的危險性是常人的30倍。

4.息肉:大部分結直腸癌是從小的癌前病變發展而來,它們被稱為息肉。其中絨毛腺瘤樣息肉更容易發展成,惡變得機會約為25%;管狀腺瘤樣息肉惡變率為1-5%。

5.基因特徵:一些家族性腫瘤症候群,如遺傳性非息肉病結腸癌,可明顯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機會。而且發病時間更為年輕。  

臨床表現

第五日症候群患者常伴有以下特徵表現:

1.排便習慣或糞便性狀的改變,多數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不成形或稀便,大便帶血及粘液。有時便秘腹瀉與便秘交替,大便變細。中下腹部疼痛,程度輕重不一,多為隱痛或脹痛。右半結腸癌患者常發現腹部腫塊。注意有無貪血、消瘦乏力水腫低蛋白血症等全身症状、腫瘤壞死或繼發感染時,患者常有發熱

2.可捫及腹部包塊或指腸指診時發現包塊,包塊多質硬,伴有壓痛,形態不規則。貧血、消瘦、惡病質。伴淋巴轉移者,壓迫靜脈迴流可引起腹水下肢水腫黃疸等。  

診斷鑒別

第五日症候群的診斷鑒別應與炎症腸病腸結核結腸息肉病等採取相同的方法鑒別。

可進行必要的檢查化驗。若血常規顯示小細胞性貧血,血沉增快,大便潛血試驗持續陽性;X線表現為鋇劑充盈缺損,病變腸壁僵硬,蠕動減弱或消失,結腸袋不規則,腸管狹窄或擴張等,即可確定為已患上第五日症候群。

結腸鏡檢查能明確病變性質,大小、部分甚至發現早期病變。另外,血清癌胚抗原(CEA)、B超、腹部CT檢查亦有助於診斷。  

併發症

當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別已經引起梗阻時會引發一系列症状。包括:虛弱、乏力、貧血、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持續性腹痛、黑便或鮮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  

預防保健

大量攝入某些維生素微量營養的人群該病的發病率低。研究顯示,葉酸、硒元素和有機硫有保護作用。  

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

是根第五日症候群的最有效方法,凡適合手術的患者,應及早行手術切除治療。

2.化學藥物治療

疾病根治術後,仍有50%的病例複發和轉移,因此術前、術後化療有可能提高根治術後5年生存率抗癌藥物首選氟脲嘧啶,其次為絲裂黴素阿黴素

3.放射治療

術前放療,可縮小腫瘤,提高切除率,術後放療,可殺死殘留的腫瘤細胞。單純放療,僅用於晚期直腸癌病例,有止血鎮痛、延長存活期的作用。

4.內鏡下治療

對於早期疾病,可內鏡下切除;晚期的,則可在內鏡下放置支架,以防狹窄及梗阻。

5.中醫中藥治療

可作為輔助及支持治療,改善症状,延長生存期。

關於「第五日症候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