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癲證(quiet insanity),精神錯亂、哭笑無常、語無倫次,或痛苦呻吟為臨床特徵的病證。癲證發病往往有精神刺激的誘因,多因氣鬱痰凝,阻閉心竅,使神明逆亂所致。此外,與先天稟賦和體質強弱也有密切關係。

內經》明確指出情志因素可導致癲疾的發生。《難經》提出癲證與狂證的發病機理和區別要點,認為:「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即狂證精神亢奮,喧擾不寧;癲證精神抑鬱,表情淡漠。金元時期朱丹溪提出痰迷心竅之說,為癲證從痰論治提供了理論依據。清代王清任突破舊說,認識到癲證同腦有著密切的聯繫。

病因病機

癲證的發病主要為氣鬱、痰阻、血瘀,其中氣鬱常是發病的先導。精神刺激,所願不遂,憂愁鬱結,氣鬱則津液流通不利,釀生痰涎,氣痰互阻,心竅為之蒙蔽,神志因而失常。氣血相關,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痰瘀阻滯心竅,或腦腑絡脈瘀阻,致使靈機混亂,均可發生癲證。

辨治

癲證屬陰,為慢性疾病,多寒證虛證。辨治時以辨氣鬱、痰阻、血瘀三者的輕重,以及正氣盛衰為主。癲證常見證型有: ①肝鬱氣滯。病之未久,情緒苦悶,神志獃滯,喜靜喜睡,不飲不食舌苔薄白脈弦細。治當疏肝運脾,常用逍遙散白金丸。②氣鬱痰結,心神擾亂。精神抑鬱,寡言獃滯,或多疑妄見,語無倫次,或喃喃自語,喜怒無常,甚則忿不欲生,舌苔白膩脈弦滑。治當解郁滌痰開竅寧心,常用滌痰湯。若兼煩躁不寧失眠易驚,舌尖紅,苔膩微黃,屬氣鬱生熱,痰火內擾。治當清火化痰、開竅寧心,常用溫膽湯。③氣虛痰結。情感淡漠,不動不語,甚則呆若木雞,目瞪如愚,傻笑自語,妄聞妄見,自責自罪,面色萎黃舌質淡、舌體胖、苔薄白脈滑脈弱。治當益氣健脾、滌痰宣竅,常用四君子湯合滌痰湯。④氣血兩虛。癲證久延不愈,精神疲憊面色蒼白肌肉瘦削,神思恍惚心悸易驚,善悲欲哭,思維貧乏,言語無序,獃滯嗜睡,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無力。治當益氣健脾、養血安神,常用養心湯為主方。對癲證應立足於早治,初起正氣未虛,氣鬱痰阻,治療較易。病久正虛邪戀,既不宜驟進補益,又不宜一味滌痰宣竅,治療頗為棘手,預後往往欠佳。若癲證反覆發作或由抑鬱轉向亢奮,以致演變為狂證,則難治。

癲證病人宜情懷開朗,避免意外刺激,藥物治療的同時,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除思想疑慮與負擔,以期收到較好的效果。

關於「癲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