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腦出血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神經系統疾病 >> 缺氧與腦血管病變 >> 腦出血 |
病理學 |
|
顱內出血包括硬腦膜外出血、硬腦膜下出血(詳本章創傷節)和腦出血。後者可分成腦內出血、蛛網膜下出血和混合性出血。
(一)腦內出血
高血壓病是腦內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的最常見原因,其發生機制詳見高血壓病。此外此類出血也可見於血液病、血管瘤破裂等。
大塊型腦出血常急驟起病,患者突感劇烈頭痛,隨即頻繁嘔吐、意識模糊,進而昏迷,神經系統體征依出血的部位和出血範圍而定。基底核外側型出血常引起對側肢體偏癱,內側型出血易破入側腦室和丘腦,腦脊液常為血性,預後極差。腦橋出血以兩側瞳孔極度縮小呈針尖樣為特徵。小腦出血則出現出血側後枕部劇痛及頻繁嘔吐。腦內出血的直接死亡原因多為並發腦室內出血或嚴重的腦疝。
(二)蛛網膜下腔出血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約佔腦血管意外的10%~15%。臨床表現為突發劇烈頭痛,腦膜刺激症状和血性腦脊液,其常見的原因為先天性球性動脈瘤,好發於基底動脈環的前半部,並常呈多發性(圖16-21),因此有些患者可多次出現蛛網膜下腔出血。先天性球性動脈瘤常見於動脈分支處,由於該處平滑肌或彈力纖維的缺如,在動脈壓的作用下膨大形成動脈瘤。動脈瘤一旦破裂,則可引起整個蛛網膜下腔積血。大量出血可導致患者死亡,機化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則可造成腦積水。
圖16-21 基底動脈環各處先天性球性動脈瘤的發生率
(三)混合性出血
常由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s)引起,AVMs是指走向扭曲,管壁結構異常,介於動脈和靜脈之間的一類血管,其管腔大小不一,可以成簇成堆出現。約90%AVMs分布於大腦半球淺表層,因此其破裂常導致腦內和蛛網膜下腔的混合性出血。患者除出現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表現外,常可有癲癇史。
參考
腦梗死 | 創傷 |
關於「病理學/腦出血」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